2007年2月25日

a man without a country

books

今日新入手兩本書.沒想到page one的簡體書也不少.誠品的售價是人民幣乘以五,page one稍貴個幾塊新台幣,我不知怎麼換算出來就是了.
1.a man without a country / kurt vonnegut
2.wir sind lockvogel, baby / elfriede jelinek

2007年2月24日

我隱形了


poetry on mobile phone-1
poetry on mobile phone-2
poetry on mobile phone-3
poetry on mobile phone-4
poetry on mobile phone-5


不知從何時開始不帶筆記本出門.大約也是漸漸不再使用筆記本了吧.偶爾在外頭忽然想寫什麼,就記在手機的行事曆裡.

2007年2月23日

毫無意義的活動--Jim Morrison



我對反叛,無序,混亂的一切都深感興趣,尤其是毫無意義的活動.--Jim Morrison(the Doors)

I am interested in anything about revolt, disorder, chaos-especially activity that seems to have no meaning. It seems to me to be the road toward freedom...

[link]
1.出處:郝舫/傷花怒放/第二章 革命(一):溫柔的顛覆之聲鳴響--郝舫在文內並未標註這段話的出處.
2.原文:沿上,粉絲有蒐集jim morrison的語錄,這段話原文可見此處(我多轉錄一句英文,看來語意較為完整).
3.花邊:在網路上胡亂查找,找到一個女子收藏的jim morrison手稿.我對他的情史不熟,也沒興趣再去追循下去.不過該女子聲稱這些是jim morrison與她交往時所留下的.對jim morrison稍有了解者應該很容易知其真假.那些手稿看起來煞有其事.手稿和印刷體就是不一樣.你可以從一個人的筆跡判斷出他的個性,神態,他寫字當時的情緒及神采.尤其是jim morrison.(當然前提是手稿為真)

2007年2月21日

破時光

 巷弄裡的麵館
巷弄裡的麵館

 郵筒
郵筒 

 網吧
網吧

 上海街景
上海街景

 破時光
破時光

偽知青的新年是怎樣開始的

 如圖。
偽知青的新年是怎樣開始的

 由於母親非常賣力的準備了足足一週的年貨,我破紀錄的近三天沒有踏出家門一步。每天醒了就吃吃了就睡,真的過了如豬一般的生活。由於今年是豬年,儘管兄弟姊妹們彼此拿豬來嘲笑對方也都完全沒有殺傷力,哈。

 今天大年初三,終於給了自己一個很好的出門理由。去買一些特定限量販售的化妝品。兩款香水都是搭上彩妝做套裝。今年不知道是買氣不好還是怎樣,百貨公司竟然冷冷清清的。大概是為了做業績,專櫃小姐非常阿莎力的多送了我一個手拿包和彩妝組合。

 今天到台北車站嚇了一跳,許多商家都沒有開門營業,整個城市好像只有百貨公司是活著的。真妙。大概大家都趁著這個機會出國或離開台北出去玩了吧。

 之前在衣X百貨順便換了回門禮,然後又去誠X書店換了新春禮。書店贈送的紀念書籤並沒有多精美,但已經比我想像中好許多了。買完化妝品不想立刻回家,於是又搭了捷運到信義計劃區去逛逛。逛完百貨公司化妝品專櫃,當然少不了誠品那間巨無霸書店。

 到了書店就是踏入偽知青的開始。新春初始,整間書店擺了滿滿都是各家新書。最好是我們國民文化素養都和書市一樣繁榮--我常常疑惑書市怎麼吸納得下這麼可怕的龐大的出書量呢。最近犯了讀書的癮頭,什麼書都想買回家看。前陣子看完了la casa de papel(紙房子裡的人)。相當好看,比起之前看的幾本書都更妙一點。作者carlos maria dominguez出生於阿根廷的布宜諾斯艾利斯(好想去啊Orz),是拉美文學的後起之秀。重點是在書出版的時候,我就看過這本書的譯者張淑英教授在報紙上寫的推薦文。我上過張教授一堂課,便覺得獲益良多。張教授擅長領域正是拉丁美洲的文學研究,也算是引領我進入魔幻拉美文學的啟蒙者之一。

 走進書店,就忍不住想起作者描述的那些愛書的各種奇怪的癖好。我一面覺得好笑,一面覺得匪夷所思。原來那些奇奇怪怪的小習慣不是只有我有,而讀了他這本書更讓我覺得愛書的癖好是理所當然,開始想買藏書章一一把我買的書全部驗明正身。

 繞到簡體館發現有我一直遍尋不著的劉以鬯的夢幻逸品酒徒,心花怒放得不得了,趕緊拿起一本放在手裡。還有多年前在上海曾經驚鴻一瞥沒有買下的傷花怒放。另外還有幾本放在平台上剛進來的新書,猶豫了半天索性找了位置現場翻起來。

 然後又去音樂館逛。一進音樂館像掉進無底洞,沒有一時半刻肯定脫不了身。我拿了轉型正義小白兔橘子的傳單和貼紙,還有蔡明亮新片的小海報。蔡明亮的片子雖然曾讓我氣得想對天狂嘯,但是他的電影還是有讓我喜歡的部份。這張小海報令人驚喜的是海報背面。背面一片全黑只在上頭壓了一張三個人躺在一張床上的照片,右下角是蔡明亮的幾句手稿。導演的字寫得漂亮而秀氣。

 於是我回家趕緊就把手邊有的一些東西全部整整貼在牆上。其實貼都貼不完的,因為牆壁太小了。無所謂,人的一生能有多大呢。

 於是就成了下面這付模樣。
wallpaper

 點下圖可以看到蔡明亮導演更清楚的手稿(應該不是找人代筆的吧?)。拍得不是很清楚就是了。

i don't want to sleep alone

2007年2月13日

Old Habits Die Hard

[by Mick Jagger & Dave Stewart ]


I thought I shook myself free
You see I bounce back quicker than most
But i'm half delirious, Is too mysterious
You walk through my walls like a ghost
And I take everyday at a time
I'm as proud as a Lion in his Lair
Now there's no denying it, a note to crying it
Your all tangled up in my head

Old habits die hard
Old soldiers just fade away
Old habits die hard
Harder than November rain
Old habits die hard
Old soldiers just fade away
Old habits die hard
Hard enough to feel the pain

We haven't spoken in months
You see i've been counting the days
I dream of such humanities, such insanities
I'm lost like a kid and i'm late
But i've never taken your coats
Haven't no block on my phone
I act like an addict, i just got to have it
I can never just leave it alone

Old habits die hard
Old soldiers just fade away
Old habits die hard
Harder than November rain
Old habits die hard
Old soldiers just fade away
Old habits die hard
Hard enough to feel the pain

And I can't give you up
Can't leave you alone
And its so hard, so hard
And hard enough to feel the pain

Old habits die hard
Old soldiers just fade away
Old habits die hard
Harder than November rain
Old habits die hard
Old soldiers just fade away
Old habits die hard
Hard enough to feel the pain

WHITE



KRZYSZTOF KIESLOWSKI ON THE SET OF "WHITE".

2007年2月11日

crash

 每個人都有難處。這是我看完crash一直難忘的原因。導演來自加拿大安大略省,拍攝美國種族歧視的問題卻相當深入。或許這是因為種族歧視這問題並不是只存在於美國,而且存在這世界上每個角落,甚至每個人心底。

 這電影好厲害,而且好真實。藉由幾個角色的故事輕巧地建立起人類社會關係的脈胳。而每一個角色的背後都有著無限說不出口的深沈的無奈與悲傷。像是那個女兒差點被誤殺的開鎖匠,那個在母親心裡永遠比不上寶貝弟弟的警探,那個似乎有著最嚴重歧視問題但其實根本不在乎膚色的警察,那個為了在不平等的世界掙扎生存在妻子心裡幾乎成懦夫的電視節目製作人,還有那個開槍誤傷卻在生死關頭看到天使的雜貨店老闆......

 中午也看了一部改編自真實故事的電影GIRL,INTERRUPTED(女生向前走)。當然已經是重看了好幾遍的電影。如今已消聲匿跡的女星Winona Ryder,如今看當年的她仍是那樣清艷逼人。她那麼瘦小,眼睛卻那樣烱烱有神,整個人是那麼漂亮。當明星無論你有沒有才華或實力,天賜美貌是絕對不可或缺的。後天的工夫誰都可以補足,有一種東西卻是渾然天成強求不來的。每次看到這麼樣漂亮的一個人都忍不住覺得,這樣的人就應該當明星。就好像擁有一付金嗓的人就應該去當歌手一樣。不過她現在已經不見了。相較之下,當時在電影裡光采幾乎蓋過她的Angelina Jolie,如今不但站在好萊塢星海浪頭,還擄獲了Brad Pitt這位帥哥,不知該說人事滄桑還是世事難料。

 這部電影是改編真人真事。Winona飾演的女孩蘇珊娜因為具有邊緣性人格異常被送入精神病院,這部電影講述的就是她在精神病院期間發生的事情。在精神病院裡她交了很多朋友,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故事。喬琪娜是重度說謊者,寶莉因為縱火毀掉自己的一張臉。麗莎(Angelina飾)在精神病院待了八年,對於精神病院的組織體系最為了解,所以對於其他精神病患具有一定影響力,也是院裡的麻煩人物。蘇珊娜因為同時灌了一罐阿斯匹靈和一瓶伏特加而被認定有自戕傾向。在一次與麗莎逃出病院尋找已出院的朋友黛西而致使黛西在浴室上吊自殺後,蘇珊娜因此打開心裡的心結,坦然面對自己心裡的問題,最後終於離開精神病院回到正常社會。

 她從不認為自己有問題,她只不過是一次灌了一瓶藥和一瓶伏特加而已,這樣憑什麼把她送進精神病院?令她無法忍受的是她與父母間的關係及她與父親朋友間的性關係。甚至連開車送她去精神病院的計程車司機也看不出來她哪裡有問題。就在那次麗莎與黛西大吵的晚上,發現黛西在浴室自殺那天之後,她終於開始自省進而發現,也許她真的是哪裡出了問題,就和黛西一樣。電影最後,麗莎因為得知蘇珊娜即將出院又歇斯底里的想留住她,蘇珊娜忍不住對她大叫:「你已經死了!因為你已經麻木了!」隔天麗莎被五花大綁綑在床上,蘇珊娜去見她最後一面,麗莎忍不住流淚對她說:「其實我沒死。」

 在電影的最後一幕,蘇珊娜搭著計程車,離開了精神病院。在離院最後一次醫師專家會診中,大家問蘇珊娜未來的計劃,她說:「我要寫作。」這也是她當時入院的答案。其實她沒變,她入院前後都沒有改變,改變的是她心裡的一小塊地方。那個部份每個人都有,只是看你是放大了它還是縮小了它。放大它的下場就是變成大家眼中的精神病患者。在蘇珊娜眼中,她在精神病院裡交的朋友都不是精神病,他們只是都放大了心裡的那個部份。這部電影,就是改編自蘇珊娜的自傳小說。

 人在年輕無知時會有許多少年維特式的煩惱。但隨著年齡漸漸增長,不知該說是成熟了,被世界同化了/打敗了,變得愚蠢或迂腐了,反正那些最純真的大哉問就是莫名其妙的消失了,或是已經被你埋入心靈深處永遠不會再開啟的那個箱子。這也是我一直對體制外/反社會/游擊隊等感興趣的原因。我們今天每個人能在這個世界擁有自己的位置,並沒什麼值得驕傲或高興的。那不過是你妥協了更多,當然也是你付出了更多。

 這兩部電影對於我而言,有一個共通的地方是壓力。crash是一連串壓力接續下來而引爆的事件,而GIRL,INTERRUPTED就是無法排除壓力最後導致崩潰瘋狂的下場。在crash裡的每個人,彷彿都各自扮演著自己崗位上的角色。有嚴重種族歧視的瘋狂警察,心情不好就找黑人開刀。有堅守崗位的黑人警探,他認真調查每個案件。有表現備受肯定的電視節目製作人,還和妻子連袂出席頒獎典禮。有黑人小混混A和B分別扮演了黑人世界裡也存有分歧的兩種心態。有剛剛遷出貧民區只想讓妻小快樂生活的善良開鎖匠。有店裡持續被騷擾日日憂心忡忡的伊朗裔老闆。

 一般電影刻劃出這麼多角色就足夠編出很不錯的劇本,但這部電影的編劇(也是導演)卻更深化了這些角色的血肉與靈魂。人人都認定有嚴重種族歧視問題的警察,卻冒著性命危險在車禍裡營救一名黑人(恰巧是他日前心情不好而去開刀的一位)。而自認為開明無法忍受歧視問的菜鳥警察,最後卻因為自己心裡深處的偏見及歧視心態開槍誤殺了一名黑人。黑人警探即便盡忠職守,卻因為自己有一個背負案底的弟弟成為職場上受人挾持的把柄而讓步失去自己的立場,而他的母親卻一心偏袒他那失去聯絡的弟弟,認定他因為自己爬上警探位置就瞧不起家人(買菜回家填滿冰箱卻仍遭母親誤解那段真是細微而真實)。

 製作人眼睜睜看著妻子當面被白人警察性騷擾卻不起身發抗因此和妻子情感破裂,但在他受奬肯定的光環背後他仍然得背負種族歧視問題的原罪--一名白人資深男星要他更改對戲一位黑人演員的一句台詞只因為「黑人不應該那樣說話」。脾氣暴燥的伊朗老闆帶著做護士的女兒去買槍防身,女兒擔心老爸一時失手殺人而將子彈偷偷退出卻間接救了老爸一命。善良的開鎖匠應伊朗裔老闆要求去更換門鎖,發現不僅鎖壞連門也壞了,他更換新鎖後和老闆建議換大門否則換鎖也沒用。伊朗老闆蠻不講理的要他連門一起換,開鎖匠有理說不清只好自認倒楣錢也不收就走了。某日伊朗老闆的店遇到小偷,所有店裡東西被搜刮一空,老闆卻將所有事情怪罪到開鎖匠身上,帶了槍去找開鎖匠,開鎖匠的小女兒見到爸爸有危險撲向他以肉身擋子彈,卻因老闆的女兒事先退出子彈而虛驚一場。伊朗老闆開槍的那一刻也震嚇了自己,發現小女孩以身救父卻沒事,他恍然間明白自己的冷酷失德,並將開鎖匠的女兒視為天使--因為她扭轉了他的一生。

 電影裡的每個人都強打起精神在生活,每個人都勉強扯出笑容在應對生活裡的困難。檢察官的妻子在自己家裡跌傷了腳躺在床上無法動彈,才發現原來世界上唯一能時時在她身邊的只有她花錢僱來的女傭。crash這部電影看完之後,心情很沈重卻也很令人動容。GIRL,INTERRUPTED卻讓我在看完之後有種可以放下一切的解脫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難處,但是生活裡當然也有充滿樂趣,值得享受的一面。就像crash裡的開鎖匠,只要能給自己的妻小一個舒服的生活環境,生活裡偶爾遇到一些不如意也只好就算了吧。

 說實在的近年來寫自己的東西愈來愈不會下結語。因為事情明明就很糟,年輕時可以亂寫一氣發洩一頓,年紀漸長若再如此灰黯,套在你頭上的大概就是:不成熟任性幼稚逃避現實,甚至反社會什麼都來了。但是硬去下一個很八股或勵志式的結語實在很讓我作噁。好吧,我想我是不會下結語的人。

 或者該說人的成長不過就是一部社會化進程式,我想我還沒找到社會化的那把鑰匙。但我也不太想找就是了。

若有所思/失

我遠離了一個地方
我漸漸遠離了一個地方
我有點難過
又不很難過

我失去了一種感覺
我好像失去了一種感覺
我好像失去什麼
又好像什麼也沒失去

我覺得我身上少了什麼
我好像遺失了什麼
但是我說不出是什麼
又好像沒有遺失什麼

2007年2月10日

四方天地流轉的詩意──夏夏

  將新詩與時下流行的轉蛋結合成為轉蛋詩;與消逝的夕陽產業火柴結合為火柴詩;還有全世界獨一無二僅屬於你的另類詩意印章──這就是夏夏──新生代最有創意的素人詩行動玩家!

  近年來台灣掀起一股充滿創意能量及新鮮氣味的創意市集。在這類市集裡,你可以看到各種獨一無二的手工製品。這些別緻的創意產品不僅蘊釀著每個素人創意工作者的心血,更間接灌溉著他們日漸茁壯的夢想。

  在這波近年興起的手工浪潮裡,夏夏算是早期投身者之一。每個創意手工達人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夢想。有的人是想做出可愛的玩偶,有人是想裁製出素雅實用的包包,也有人把自己的攝影作品沖印製成精美的明信片。而夏夏這個二十出頭的女生很不一樣。她一手包辦了三種創意行動,包括「引火自焚詩行動」,「人見人愛轉蛋詩」及「刻骨銘詩打印店」。「人見人愛轉蛋詩」是將詩及時下年輕人最新流行的轉蛋做結合。火柴詩雙月刊則結合了台灣的夕陽產業,將詩及火柴做結合,還起了個很詩意的名字叫「 引火自焚」。夏夏替雙月刊起了壯烈美麗的名字,這氣勢彷彿比飛蛾撲火具有更壯大的勇氣。「刻骨銘詩打印店」則是專門刻製各式各樣詩意的印章。而這三種創意行動的核心只有一個,全部指向──詩。原因無他,正因為夏夏本身正是詩的愛好者。

  夏夏的這些創意行動,將距離我們十分遙遠的詩學,輕易巧妙地帶入我們的生活裡。許多人費盡心思想要拉近大眾與文學的距離,而這個問題卻在夏夏這些精緻的巧思下輕易就被解決了。「我自己喜歡讀詩,看到很多寫得很棒的詩集默默被放在角落裡,沒有人欣賞,實在太可惜了。因為我不會寫詩,所以我想,如果能透過我做的這些東西,讓更多人都能認識詩,應該是一件很不錯的事。」夏夏十分謙虛地說。

  在詩人鴻鴻的眼裡,夏夏是左手玩新(轉蛋)右手玩舊(印章)的狠角色,而這也是夏夏與眾不同之處。她的轉蛋詩截至目前只發行五期,五期分別有不同的主題。她會先和幾位詩人邀稿,獲得同意之後製成轉蛋詩放入蛋裡。然後搭配每期不同的主題如「口蜜腹劍」就送糖果,「絲絲入扣」就送耳環。許多人不明白轉蛋的魅力,這是從日本流行過來的新鮮玩意兒。其趣味就在於蒐集各種不同的收藏。不過也由於轉蛋太新鮮,夏夏每回向詩人邀稿的時候,都得花費唇舌解釋一番。因為大部份的詩人也都不曉得轉蛋是什麼。

  一開始做轉蛋詩純粹是出於好玩,而轉蛋詩也正是勾起夏夏做火柴詩念頭的原因。「一開始我做轉蛋詩,就是想把火柴盒放進轉蛋裡。沒想到後來放不進去。在蒐集資料的時候才發現,原來火柴盒是世界五大收藏品之一,而且在很久以前,火柴盒還是一種宣傳管道。在沒有電視,沒有廣播的時候,它就是具備傳播功能的出版品。」就是因為這樣,夏夏決定把詩和火柴這項幾乎宣告絕跡的產業結合在一起。「我覺得這樣滿好玩的,既然是出版品,為什麼不用來宣傳詩呢?再加上又發現它原來也是收藏品之一,那我當然要把它做到有讓人想收藏的念頭和功用。而且我自己又喜歡中國那種歲時與節令的排列及命名,所以就想到把這些東西結合起來。」

  就是出於這樣單純的念頭,夏夏把她的領域由轉蛋詩跨向了台灣即將步入末路的另一項夕陽產業:火柴。在台灣最後一間火柴工廠關閉之前,夏夏連忙勒緊腰帶先下了訂單。夏夏甚至自己印了小小的傳單,向大眾宣示著火花藝術的重要性。火柴盒在過去時常用做電影或廣告刊載等用途,因此別具時代意義;而夏夏精心打造的這批火柴詩,不僅詩意盎然地結合了火花藝術與詩作,還特別按照中國時令來做排列。按照轉蛋詩的慣例,夏夏每個月仍然會邀請不同的詩人發表詩作,而後再配合當期的歲時節令另做設計。而火柴詩及夏夏自己刻製的印章不僅得到相當多的迴響,更成為許多人拿來送給外國朋友的最佳伴手禮。夏夏說:「像是今年的台北詩歌節,主辦單位邀請的一位西班牙歌手,對於火柴詩就很感興趣。和他們解釋這些典故也是有意思的事。」

  再提到刻印章這回事,也是得由轉蛋詩開始談起。因為轉蛋詩除了在每一顆轉蛋裡放置轉蛋詩及不同的小禮物外,轉蛋詩的詩箋還會印上一個夏夏特別刻製的印章。這些印章都是搭配著每期不同的主題,另外特別刻製的。隨著轉蛋詩漸漸宣告落幕,夏夏又將重心逐漸轉移至刻印章。

  夏夏的刻骨銘詩打印店比起可愛新鮮的轉蛋詩,或是詩意而且具有時代意義的火柴詩,都更加精彩有趣。夏夏不僅挑選自己喜愛的詩句刻成印章,還會在僅有的字數限制裡發揮無限想像創意。小小的心思充滿著濃濃的情趣,夏夏獨特的詩心及童趣完全展現在小小的四方天地裡。例如她曾刻過「我罵ㄗㄤ話我該死」,展現出來的是一種直接莽撞的可愛。她也刻製簡單而好玩印章如「小心眼」,「漂亮」,「我有病」,及無厘頭趣味式的「我媽要去夏威夷」等等。簡單二字如「眉目」,刻做小印章卻有無限遐想空間,而瀰漫其間的不正是無形的詩意?

  她也會刻製詩句如中國朦朧派代表詩人顧城的詩句「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卻用它尋找光明」,或詩人鴻鴻的詩句「不要光著腳上街 春天是容易流淚的呀」等,展現出的是詩學另一種獨特而立體的意義。後來夏夏開始開放給所有的朋友刻製個人化的印章,所接到的案子更是形形色色,充滿無限驚喜。詩原本就是由簡單幾個字的組合排列開始,再經由夏夏的巧思,刻上幾筆簡單的圖案,全世界獨一無二僅屬於你的印章便由此而生了。這樣特別的刻骨銘詩打印店,無論是自己刻來留做紀念,或是贈人以禮,都會令施禮及受禮者感到無比的開心。

  除了這些創意行動,夏夏的刻印作品也得到詩人鴻鴻的賞識,獲得他的邀請,參與他個人最新詩集「土製炸彈」的創作。而由旅美詩人秀陶編譯的詩集「不死的章魚──世界散文詩選粹」一書,還收錄了夏夏十二幅版畫,算是夏夏近期在出版品交出的成績單。

  夏夏的火柴詩及印章,目前在街頭小巷的小店裡都還在等待著有緣人與它相逢。如果你遇見這樣的美好時光,不妨將它帶回,給自己留下一個屬於詩的緣份與記憶。(本文刊於皇冠雜誌二00七年二月號)

  註:文中所有圖片皆獲夏夏同意後引用,欲引用圖片者請先知會原作者同意及授權哦!

延伸聯結:
人見人愛轉蛋詩
引火自焚行動 火柴詩雙月刊
刻骨銘詩打印店

2007年2月8日

好康時間!!

好康時間


 又到了女性朋友們的好康時間囉!!

 這兩天為了一些事情一直往台北跑。由於交通不便,出個門到台北往返都要兩個小時左右,所以只要到台北市我就會忍不住到處亂逛。我家那裡實在太慘了!偏僻到爆!我計劃未來幾個月要重新遷回台北市!(最好是說到做到!)

 既然亂逛就一定會花錢,血拚是彷彿是女性不得不為之惡!如果逛了半天卻沒有任何戰利品,空手而返,心情會大大受到影響(我想常陪女友逛街的男生應該更有感觸吧)。所以無論如何一定要!消!費!

 其實我也沒買什麼,因為一月起我又成為苦命的空窗一族,失去固定金援(經濟來源),所以努力克制自己消費的慾望。儘管我還是每天夢想著去法國!奧地利!捷克!匈牙利!比利時!是說也想了十年--基本上空窗期只有做夢的權利和自由了==+。除了上週還是忍不住在衣X百貨買了一件可愛的紅色大衣(因為穿起來很像倫敦的衛兵--後來覺得很蠢但已經買了)。

 重點是今天我有發揮缺乏金援者的謀生絕技哦!就是A贈品!

 我拍的照片全都是贈品哦!下圖由左至右分別是:
 1.精巧美妝鏡(看得出來是仿安X蘇)
 2.嬌蘭四色唇彩卡
 3.安娜蘇迷你兩用粉餅(2g)(這是真的試用品不是仿的--是說試用品也沒人在仿吧)
 4.山茶茉莉經典香膏

 其中1和4都是某女性雜誌的隨書贈品。很久以前我就寫過女性雜誌贈品通路的一些心得,就是說我每次買女性雜誌都是為了A贈品而已。因為說實在的女性雜誌原本就是無聊的消費品,贈品還比較實用一點。而同一本雜誌會針對不同通路搭不同贈品,我這回挑的是誠X書店才有的哦!真是整個值回票價呀!女孩兒們身上的精美小物絕對是心機一百分的必殺品!不管是在同性或異性間都很有效哦!每回我拿出身上一些小物總會引起朋友們驚呼道:哇,好可愛!或是哇,好特別!你在哪裡買的呀!也不是為了虛榮心啦,而是真的很實用的小東西。但是能在使用的同時達到心情愉悅的功用,當然要告訴大家啦!

 某雜誌隨書贈品美妝鏡不管是隨身攜帶當作修容鏡,或是放在桌上當立鏡,都相當好用哦!算是一級贈品!(很多贈品其實都是看起來比用來優)嬌蘭四色唇彩卡及安娜蘇的粉餅都是剪下雜誌內頁去兌換的。要A贈品的人手腳一定要快,因為這些試用品除非你是專櫃常客或者和專櫃小姐已有交情,不然這些試用品很快就會被換光了!

 山茶茉莉香膏也是女性雜誌隨書贈品,很細心地用精緻的紙盒包裝好,裡頭並附上一張說明兼搏品牌感情的小卡,是說行銷打感情搏貼心這一招真的有效!

 報告完畢!

2007年2月5日

tiny

tiny

 最近忍不住又買了我的寶物盒系列和懷舊家電系列。拿出來拍一拍。這些大概不到我買的十分之一吧。拍得不是很清楚,大家看不出這種小玩具魅力何在。報紙上說這類迷你玩具消費群在二十至三十歲之間的女性上班族,和我在店頭觀察所得也差不多。右邊分類裡的re-ment有去年的記錄,無名小站這裡也有去年拍的一些re-ment產品。

 或許這就是大人的家家酒吧,就像成人的新寵小布一樣。或許我們都在追尋一種年少時的童真情懷與夢想。

2007年2月4日

la salle de bain

(內含部份故事內容,不喜者勿入)
 

 看完布魯克林的納善先生,我很快地向下一本la salle de bain(台灣版譯為浴室)進攻。上一本書的背景是布魯克林,這本則在巴黎。譯者是目前居住在蘇州的一對夫妻,這讓我又直覺聯想到這本書是直接採用中國簡體版來潤飾出版。由於政治因素影響,中國在出版市場時常刻意忽略美國而親近其他國家。法國是其中之一。我在上海停留的期間就看過電影頻道播放的好幾部法國電影,還看過Alain de Botton(艾倫狄波頓)接受專訪的受訪畫面(我不確定當時他是否在中國宣傳新書)。不知是國內歐洲背景工作者較缺乏或是其他因素,我們在出版市場上的歐陸作品似乎落後中國非常多。

 儘快回到重點,重點就是我很喜歡這本書。然後我忽然發現,這世界上一切的一切都是很私密的。只要牽涉到心靈活動的一切都是很私密的。就像我喜歡的那首歌,我愛的那本書,我看過的那場電影,淋過的那場雨,一切的一切都是很私密的,誰也無法取代的一種完全自我的私人經驗。這一切都太難以言說了。也因此涉及到心靈活動的一切毀滅力量會那麼大。

 同一本書,有人會覺得枯燥無趣,有人愛不釋手。同一首歌,有人覺得快要爆掉他的耳膜,有人卻可以嗨到如同嗑藥。這是為什麼呢?絕對沒有高低之分,一切只因為純粹的直覺與喜歡。當然,這純粹的直覺與喜歡背後便隱埋了更多更多難以言說的一切。

 就像你遇到那個人就愛上了,不知道為什麼就如此瘋狂的迷戀。

 這本書我也看得很快,很大原因是它輕薄短小,排版也排得很鬆散。買的時候我訝異了一會兒,因為這本書是作者Jeam-Philippe Toussaint在1985年出版的作品。媽呀,距今22年了耶。但是我讀下來完全沒有任何時空隔閡的感覺。我喜歡他那種冷漠的筆調,那種對世事都不冷不熱的態度。他在書裡的主角特別喜歡透過窗子去觀察一切。我特別喜歡他描述雨水的感覺。他筆下的世界是那麼那麼冰涼,而我喜歡那種冰涼。還有書裡男主角請女主角跟著他一起在威尼斯跳躍,只因為他想讓這個城市快點沈到水裡去的那種微帶灰色的想法。還有男主角在小旅館裡的休閑活動是射飛鏢,為了使飛鏢能儘快命中紅心他甚至把飛鏢的鏢頭都給削尖。看到後來發現這是作者刻意安插的一個很荒謬的伏筆,因為男主角後來把飛鏢射到他女友的頭上,真是太爆炸了。看這本書一直讓我聯想到卡繆的異鄉人(我最愛的一本書),因為男主角那種有點厭世極其冷漠的態度實在太像了(或者人類的一大天性是冷漠?)。而這段射飛鏢的安排讓我聯想到異鄉人的主角面對自己母親死訊時的那種無感。

 當然這本書三個章節的安排也很有意思。作者以三角形及巴黎為名,以離開巴黎/走出浴室作為一種對生活的掙脫。更巧妙地以三角形暗喻作者自身看待生活的面貌。很妙很哲學很存在主義,也很有意思。

 如果以一種音樂來形容,我覺得這本書非常white noise。

2007年2月3日

THE BROOKLYN FOLLIES

 (內含大量故事內容,不喜者勿入)


 這些天很快就看完了THE BROOKLYN FOLLIES這本書(台灣版書名譯為布魯克林的納善先生)。這對於我而言真的是件不簡單的事。因為我近年已經很少閱讀,尤其是字數繁密的書。我閱讀的習慣一直停留在學生時期,始終偏好精簡的語言,詩;或者是旅遊文學(談旅行的書無論字多圖小或是字少圖大我都來者不拒)。這幾年我唯一真正看完的書(買回來之後多半供著==+),大概就是之前提過的那本利馬小說。然後就是這本書了。Paul Auster真的很厲害,因為他讓我拿到書之後首次有想要趕快看完的衝動,這種衝動只出現在我看金庸的時候(==|||)。

 當我看完這本書,我只能說台灣版的封面真的將此書改頭換面。書末甚至也對封面封底的圖片下了圖註。我好奇地上網查閱美國版才發現原來相差頗大。台灣版的封面晦暗許多,美國版的封面封底相當符合這本書的內容,簡直就像在為書籍邁向電影而舖路的劇照一樣,充滿一種好萊塢式的喜感。而這也是這本書的重點:試著以荒謬奇情的故事去舖陳平凡枯燥的人生。當然也如摺口頁註明的重點:探討人生的無常與無限。這本書整體的氣氛其實挺輕鬆的,裡頭好幾個片段甚至讓我笑出聲來(是真的笑出聲來--很少書能做到這點吧)。所以台灣版的封面其實讓我覺得落差挺大的,我在買下來之時也沒想到這會是一本這麼詼諧的書籍,而且書的一開頭還寫著「我在尋找一個安靜的地方死掉。有人向我推薦布克林...」,讓我誤以為這會是一本探討生死哲理的文學書籍。不過封面封底都不是重點,重點還是內容(是說不是重點也寫了一堆==+)。

 這本書的開場的確吸引了我。我想看看一個快要六十歲,只想找個地方死掉的老人,在布魯克林究竟會發生什麼事。後來看完的感覺說實在的,我有點懷疑美國的作家出書是否都帶著被片商挑去改編成電影的企圖。因為整本書的感覺真的太好萊塢了。

 先說成功的地方好了。整本書在我看到哈瑞忽然暴斃時,我的心情真的大受影響--這是我佩服作者Paul Auster的第一點,我很少看書這麼融入一個故事裡頭的。我想是因為作者將哈瑞的死因舖陳得相當得宜,包括仇恨,情殺,濃烈的愛與慾望等等。所以當哈瑞死時會替他感到那麼不值與心痛。

 另外Paul Auster雕塑人物的工夫也相當一流。原本充滿理想與前途的高材生湯姆卻成為布魯克林的計程車司機,他受困於現實而後漸漸屈服於現實的過程相當寫實傳神。而他那美艷出色的惹禍精妹妹蘿莉及湯姆的夢中情人BPM(beautiful perfect mother)南西則堪稱書裡兩大美女,這兩位令人著迷的女子大概都可以猜出片商會找哪些女星來演。另一個出色的是書店店員魯夫士。他在本書中代表人類最高尚的情操,Paul Auster替他安排的收場,我想絕世名伶也不過如此。整部小說的電影味十足。

 但我想改編成電影的機會應該也不大。因為:一,這本書並不算很精采。二,很多小細節處理略嫌草率。例如南西和蘿莉最後竟然同病相憐湊成一對。蘿莉和包勃神父間戲劇化的場面(真的很美國,戲劇化)。還有哈瑞死後戈登怎如此輕易鬆手。等等。

 我較喜歡的仍是他探討人生無常的這部份(雖然略嫌刻意)。尤其故意將結局收在美國911事件發生前的46分鐘。

 原來想說看完並沒有很喜歡,也不必寫些什麼了。但前些天才看完有線頻道播映的crash(台灣譯名衝擊效應),忽然覺得這兩種故事正形成一種強烈的對比。crash很深很沈重,雖然最後安排了一個把愛傳出去的媚俗式(或說許願式?)結局。但crash讓我很感動,非常感動。裡頭所呈現出的人性的複雜面貌,生活困苦掙扎的部份都很動人。

 註:點擊AMAZON此處可看到更多美國版封面封底及內文頁。

social network 社群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