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2月3日

THE BROOKLYN FOLLIES

 (內含大量故事內容,不喜者勿入)


 這些天很快就看完了THE BROOKLYN FOLLIES這本書(台灣版書名譯為布魯克林的納善先生)。這對於我而言真的是件不簡單的事。因為我近年已經很少閱讀,尤其是字數繁密的書。我閱讀的習慣一直停留在學生時期,始終偏好精簡的語言,詩;或者是旅遊文學(談旅行的書無論字多圖小或是字少圖大我都來者不拒)。這幾年我唯一真正看完的書(買回來之後多半供著==+),大概就是之前提過的那本利馬小說。然後就是這本書了。Paul Auster真的很厲害,因為他讓我拿到書之後首次有想要趕快看完的衝動,這種衝動只出現在我看金庸的時候(==|||)。

 當我看完這本書,我只能說台灣版的封面真的將此書改頭換面。書末甚至也對封面封底的圖片下了圖註。我好奇地上網查閱美國版才發現原來相差頗大。台灣版的封面晦暗許多,美國版的封面封底相當符合這本書的內容,簡直就像在為書籍邁向電影而舖路的劇照一樣,充滿一種好萊塢式的喜感。而這也是這本書的重點:試著以荒謬奇情的故事去舖陳平凡枯燥的人生。當然也如摺口頁註明的重點:探討人生的無常與無限。這本書整體的氣氛其實挺輕鬆的,裡頭好幾個片段甚至讓我笑出聲來(是真的笑出聲來--很少書能做到這點吧)。所以台灣版的封面其實讓我覺得落差挺大的,我在買下來之時也沒想到這會是一本這麼詼諧的書籍,而且書的一開頭還寫著「我在尋找一個安靜的地方死掉。有人向我推薦布克林...」,讓我誤以為這會是一本探討生死哲理的文學書籍。不過封面封底都不是重點,重點還是內容(是說不是重點也寫了一堆==+)。

 這本書的開場的確吸引了我。我想看看一個快要六十歲,只想找個地方死掉的老人,在布魯克林究竟會發生什麼事。後來看完的感覺說實在的,我有點懷疑美國的作家出書是否都帶著被片商挑去改編成電影的企圖。因為整本書的感覺真的太好萊塢了。

 先說成功的地方好了。整本書在我看到哈瑞忽然暴斃時,我的心情真的大受影響--這是我佩服作者Paul Auster的第一點,我很少看書這麼融入一個故事裡頭的。我想是因為作者將哈瑞的死因舖陳得相當得宜,包括仇恨,情殺,濃烈的愛與慾望等等。所以當哈瑞死時會替他感到那麼不值與心痛。

 另外Paul Auster雕塑人物的工夫也相當一流。原本充滿理想與前途的高材生湯姆卻成為布魯克林的計程車司機,他受困於現實而後漸漸屈服於現實的過程相當寫實傳神。而他那美艷出色的惹禍精妹妹蘿莉及湯姆的夢中情人BPM(beautiful perfect mother)南西則堪稱書裡兩大美女,這兩位令人著迷的女子大概都可以猜出片商會找哪些女星來演。另一個出色的是書店店員魯夫士。他在本書中代表人類最高尚的情操,Paul Auster替他安排的收場,我想絕世名伶也不過如此。整部小說的電影味十足。

 但我想改編成電影的機會應該也不大。因為:一,這本書並不算很精采。二,很多小細節處理略嫌草率。例如南西和蘿莉最後竟然同病相憐湊成一對。蘿莉和包勃神父間戲劇化的場面(真的很美國,戲劇化)。還有哈瑞死後戈登怎如此輕易鬆手。等等。

 我較喜歡的仍是他探討人生無常的這部份(雖然略嫌刻意)。尤其故意將結局收在美國911事件發生前的46分鐘。

 原來想說看完並沒有很喜歡,也不必寫些什麼了。但前些天才看完有線頻道播映的crash(台灣譯名衝擊效應),忽然覺得這兩種故事正形成一種強烈的對比。crash很深很沈重,雖然最後安排了一個把愛傳出去的媚俗式(或說許願式?)結局。但crash讓我很感動,非常感動。裡頭所呈現出的人性的複雜面貌,生活困苦掙扎的部份都很動人。

 註:點擊AMAZON此處可看到更多美國版封面封底及內文頁。

沒有留言:

social network 社群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