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含部份故事內容,不喜者勿入)
看完布魯克林的納善先生,我很快地向下一本la salle de bain(台灣版譯為浴室)進攻。上一本書的背景是布魯克林,這本則在巴黎。譯者是目前居住在蘇州的一對夫妻,這讓我又直覺聯想到這本書是直接採用中國簡體版來潤飾出版。由於政治因素影響,中國在出版市場時常刻意忽略美國而親近其他國家。法國是其中之一。我在上海停留的期間就看過電影頻道播放的好幾部法國電影,還看過Alain de Botton(艾倫狄波頓)接受專訪的受訪畫面(我不確定當時他是否在中國宣傳新書)。不知是國內歐洲背景工作者較缺乏或是其他因素,我們在出版市場上的歐陸作品似乎落後中國非常多。
儘快回到重點,重點就是我很喜歡這本書。然後我忽然發現,這世界上一切的一切都是很私密的。只要牽涉到心靈活動的一切都是很私密的。就像我喜歡的那首歌,我愛的那本書,我看過的那場電影,淋過的那場雨,一切的一切都是很私密的,誰也無法取代的一種完全自我的私人經驗。這一切都太難以言說了。也因此涉及到心靈活動的一切毀滅力量會那麼大。
同一本書,有人會覺得枯燥無趣,有人愛不釋手。同一首歌,有人覺得快要爆掉他的耳膜,有人卻可以嗨到如同嗑藥。這是為什麼呢?絕對沒有高低之分,一切只因為純粹的直覺與喜歡。當然,這純粹的直覺與喜歡背後便隱埋了更多更多難以言說的一切。
就像你遇到那個人就愛上了,不知道為什麼就如此瘋狂的迷戀。
這本書我也看得很快,很大原因是它輕薄短小,排版也排得很鬆散。買的時候我訝異了一會兒,因為這本書是作者Jeam-Philippe Toussaint在1985年出版的作品。媽呀,距今22年了耶。但是我讀下來完全沒有任何時空隔閡的感覺。我喜歡他那種冷漠的筆調,那種對世事都不冷不熱的態度。他在書裡的主角特別喜歡透過窗子去觀察一切。我特別喜歡他描述雨水的感覺。他筆下的世界是那麼那麼冰涼,而我喜歡那種冰涼。還有書裡男主角請女主角跟著他一起在威尼斯跳躍,只因為他想讓這個城市快點沈到水裡去的那種微帶灰色的想法。還有男主角在小旅館裡的休閑活動是射飛鏢,為了使飛鏢能儘快命中紅心他甚至把飛鏢的鏢頭都給削尖。看到後來發現這是作者刻意安插的一個很荒謬的伏筆,因為男主角後來把飛鏢射到他女友的頭上,真是太爆炸了。看這本書一直讓我聯想到卡繆的異鄉人(我最愛的一本書),因為男主角那種有點厭世極其冷漠的態度實在太像了(或者人類的一大天性是冷漠?)。而這段射飛鏢的安排讓我聯想到異鄉人的主角面對自己母親死訊時的那種無感。
當然這本書三個章節的安排也很有意思。作者以三角形及巴黎為名,以離開巴黎/走出浴室作為一種對生活的掙脫。更巧妙地以三角形暗喻作者自身看待生活的面貌。很妙很哲學很存在主義,也很有意思。
如果以一種音樂來形容,我覺得這本書非常white nois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