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11日

space share | city making | can you afford not to have?

今日穿搭:ines de la fressange x uniqlo
最近接觸一些新東西,很有趣,其實是過去累積出來的未來。

雖然世界天平兩極化,極富愈富,貧者愈貧,但我相信這狀況透過網路社群會起變化作用。也包括網路社群投放到現實社群的影響力。「空間」是很有趣也很好的起點。房價高,年輕人買不起房,為何不搞一個公社?

發現原來近年有許多年輕朋友推動類似「公社」概念的藝術共用空間,但其實往前推演,我覺得也很像前些年台灣年輕人的佔屋、廢墟,理念相近。加上近年活化閒置空間、老屋改造議題發酵,不少熱血藝術青年投入大夢。但理想夢想都要燒錢,大家都在找獲利模式。今天參加的活動特地找來的韓國space cloud負責人,她說他們也還在努力、不敢說成功。

我相信在商業模式和藝術創意空間裡一定可以找到一個中間值。韓國代表說其實首爾公部門(案例位在首爾)在這塊出力很多,包括投注資金、空間、甚至「說服市民」一起支持、相信這樣的理念。一聽到「公部門」三字就像敲醒大夢,因為,在台灣,凡事扯到這三字,好像除了無奈還是無奈。為什麼韓國公部門做事如此有魄力(甚至能做到讓全國人民認同他們推動的政策)?台灣差這麼多?是民族性?

不過若說到美國的例子,接近車庫創業的概念,那其實是完全不同的另一種理念。就像蕭麗紅老師說的:co-working space、hub、聚落,真的是三者完全不同的概念。

也是透過今日活動認識蕭麗紅老師,從她今日主控場可感受到她對於現狀的急切,但我在網路上搜尋不到她的相關資料。說話是廣東話口音、銀髮蒼蒼卻剪得幹練俏麗,和我一直崇敬的某位前輩無論外型及性格都十分神似。

在活動裡很用心的找來產官學三方對話。我好奇的是韓國政府對於推行許多公共政策的施力點,畢竟韓國近年亞洲掘起經驗太讓人稱奇。但韓國代表自謙他們並未成功。今日活動有揭示一個共識:創建平台。空間的供需平台。至於公部門如何介入施力,我覺得蕭麗紅老師說得很好。台灣目前有點民粹當道的情況,但是許多事情是無法被質疑或考核的:例如「創意」、「藝術」。當民眾質疑凡事績效,或許公部門該反問的是「can you afford not to have?」(蕭老師的意思好像是如此,希望沒有誤解)。國家推動某些事情確實需要魄力才做得到。

未來一直來一直來。現實感與歷史感這樣交錯體現,真是讓人興奮又感慨。現在一上臉書就是按讚。什麼都還沒看,就先按讚。我指的是粉絲專頁。佔去臉書版面最重要好大一塊。按完一個還不夠,像是slide一樣滑來一張又一張。有的是咖啡廳,有的是品牌,有的是服飾,有的⋯⋯是根據我的統計值投放嗎?按完讚差點想下臉書了。粉絲頁廣告會否削弱臉書黏著力呢?

另外,關於文中提及「co-working space、hub、聚落」三者區隔的問題,其實中文維基寫得很清楚:「商業公用工作空間與一般公用工作空間的差異在於前者可以實際在空間內成立當地政府核可的正式公司,並且社群主要訴求是以共同交換創意,一同營利為主要目的。後者較重視人際交流、無償創意交換,而營利性的目的其次。」

沒有留言:

social network 社群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