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5日

[ 新創二三事之一 ] 新舊世代的距離豈止一個海洋

台灣新舊世代之間的創新思惟,豈只是一個海洋的差距。
(照片:今年六月底攝於野柳)
因為近期對於新創和傳產之間的鴻溝感受甚深,開始想把一些隨手發在社群的筆記整理成文章,給有需要的朋友們參考。

進入所謂台灣的「新創圈」,說起來也是因緣際會。因為那時剛從舊單位離職,在社群網路發佈了想轉換跑道的訊息, twitter 上結識的推友就傳了訊息給我,讓我一腳踏入新創圈。這也是新創圈的特色之一。一切的一切,都是「原生」自網路。包括尋人的管道。新創領域最大的特色是,創業者多半落在 25 歲至 35 歲的區間,可以合理推測是,這個區間正是網路影響最遽烈深刻的年代。

推友會找我不是沒有原因。首先,我們在 twitter 上已是認識超過六年(我的第一則推文是在 2007 年的四月)。我自己相當著迷於「網路」這個載體,因緣追溯起來像是「網路文化考古史」了。從明日新聞台、無名小站、歐美各大部落格平台、蕃薯藤⋯⋯一直到 twitter ,其實邁入 twitter 真的像跨入另一個紀元,彷彿是另一種網路時代的來臨。

早在網路方興時,我便積極想投入這股潮流。網路第一波還很基本,不過是各大內容網站、入口平台、各種傳統媒體的官方網站⋯⋯等等。不多久,彷彿很合理似的⋯⋯便開始出現網路泡沫化現象,我自己就待過一間位於內湖科學園區、由旅遊產業介入的旅遊網站公司,結果三個月公司就宣告結束,會計「很有經驗」地列印出一大疊證明文件讓大家去申請就業補助金。

近年這波對我輩算是第二波了。第一波如果說是從電腦、網路開始,第二波應該就是從智慧型手機的出現開始。由於行動裝置在近年迅速普及, iphone 的出現對人類生活及文化起了革命性的影響。這波的「網路」已經超越第一波的「網站」,而更加深入、深化到我們的生活習慣裡,幾乎像是植入體內的晶片那樣如影隨形。

近年有幾個談到的工作機會,比例已經從網站轉移到 app 。回想近年新創圈的覓職經驗,覺得新創「徵募人才」和「募資」是完全一樣的概念。例如這幾年我談工作機會,主要還是看公司的產品或服務。我對這些有信心才會對公司有信心。就像新創找金主及天使,金主和天使看的不也是新創的產品和團隊潛力?否則新創完全沒背景,如何吸引資金/人才?

所以,我曾在 facebook開玩笑地說,我們(覓職者和投資人)是否都在尋找下一個 賈伯斯?(待續)


沒有留言:

social network 社群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