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12日

社會失語 歷史失憶 - 頤和園 summer palace



看完電影,我感到十分震撼.那曾是我年少時的記憶,如今我卻彷彿忘得一乾二淨.電影剛有消息就想看,後來不知看哪個白痴影評說這部片子是為性而性,我就失了興緻.現在想想,那影評是中共派來卧底的嘛!

我對"頤和園"的興趣純粹是來自於導演婁燁.以前看過他的"蘇州河".對"頤和園"的印象僅止於此.甚至沒去弄清它在中國境內禁止映演的原因.看完後卻覺得自己整個人被打醒了,因為它勾起了我人生中一段曾經很重要卻似乎無能為力的記憶.

電影很早就有了,卻一直沒有看.看了開頭前幾分鐘,片頭女主角那似是而非的文藝腔也沒吸引住我(甚至覺得小小無聊).一直到推友阿PO(我許久前曾是她網誌讀者)提起.如果不是在推上見到阿PO的相關文字,也許"頤和園"我不會看完,只是默默放著.又或許看完了,只不過感動一下狂亂的愛情,恣意的青春,血色的六四...也許我會想很多.也許我不會.也許想的方向完全不一樣.這些假設性的問題,我無法印證.

起因來自於iron(鐵兄)在推上說在中國買了賈樟柯兩本書,一本談電影,一本談工運.阿PO說她想看,我主動和她說可以幫她去書店找找.後來iron寄了電影書給她,她說她想看的是工運,自己也先去訂了書.後來我在書店自己買到了談電影那本.不是這段緣起,我看電影與世界的眼光或許不會一樣.又或許一樣.

所以我能理解,大家看完電影的感覺如此不同.因為每個人都是不同的人.端看你是否願意吸收,了解,涉入另一種不同的思維.電影裡的六四描述令我震驚,我從小到大沒有一次如此接近過六四現場.即便是透過"虛構"的電影.婁燁因為這部片在中國大陸遭到五年不得執導演筒的處罰."...八九年六四前後,大學生談戀愛簡直是瘋了一樣,也不知道為什麼。通常革命來了,戀愛也特別忙..."在來台接受放映週報訪問時,他這樣說."當一個個人承擔不了大變化的時候,你需要用別的方式來讓自己堅持下去、承擔下去。比如說愛情,或者是性愛,這都是一種方式。或者說認真讀書、創業,也可以啊。但這實際上是一種扭曲的表現,是一種變化,已經不是正常的狀態了。所以如果說人正好是在那種混亂的狀況裡面,你會看到很多混亂是相同的。愛情的混亂和社會的混亂是一樣的。你很難說六四是怎麼變成那樣的,怎麼會六四早上開槍呢?不是簡單的鎮壓,或是說反抗,不是。前面持續大概有兩個多月的時間,學生與政府之間過去、過來、談判,雙方進行了一種像談戀愛一樣、你來我去的糾葛,實際上結局是共同造成的。這個事件對整個中國的影響,從現在來看是正面的。也就是說,六四的結果是特別悲傷的,但是實際上對雙方都有教訓作用。一個很簡單的例子就是,政府方面認為,如果不再繼續經濟改革、不繼續開放下去,還要鬧更大的事情了。所以政府當時是堅持繼續改革,使得後面有九三年的經濟騰飛,你不能說這不是六四的功勞。否認八九年的作用是非常荒謬的,正因為有這個,所以說大家都知道(中國)不能關閉起來,不能重新回到那樣,必須往前走。這是好的方面。壞的方面是,一直到現在還壓制。比方說對言論的壓制,因為政府害怕,同樣是因為八九年。所以你很難說這只是一個特別大的歷史事件,它引起了很多好的變化,同時也引起了很多壞的變化。對一般大眾來說,一方面所有人獲得了很好的生活環境,生活有了特別大的改善;但另一方面、精神方面是缺失的,這是顯而易見的。"

電影令人撼動,牽動情緒.六四當時,我們都透過了世界各地的媒體見證了那次學運.電影拍得如此貼近我們--年輕的學生們自發性的跳上卡車,男男女女各處而來的文藝青年知識份子,甚或只是同學朋友隨手一聲招呼,就駛向了那後來震撼世界的學運事件.他們又笑又跳,口裡大聲唱著崔健的"一無所有",像是要去參加一場普通的派對一樣.但隨著逼近現場,氣氛不一樣了.人們或坐或站,圍坐在一起唱歌,點燭,聚集在一起交換莫名的耳語,空氣裡埋伏著莫名的燥動與不安...接著是恐怖的混亂,暗夜裡乍然響起的槍聲,眾人瘋狂逃散...年輕的力量如此單純巨大而駭人.無知究竟是來自於年輕還是勇氣?真理究竟是離年輕人近一點嗎?那為什麼命運及歷史如此殘酷呢?觀影過程裡我的心跳隨著劇情一同悸動,那見證當夜的每一刻都喚醒我沈睡近二十年的記憶.

我看完電影才想起那些流亡海外的人們,現在怎麼樣了呢?電影裡的李緹後來在德國柏林選擇從高樓墬下自殺.余紅選擇壓抑苦悶的生活.周偉最後仍然從德國柏林回到家鄉,做起生意,但他心靈的流亡大概也是沒完沒了,就像中國至今仍選擇對歷史巨大的傷痕選擇噤聲一樣.

中國的錯誤我們很清楚,一個中國人隻身擋住成串坦克車的畫面至今記憶猶新.面對並且去述說,這其中的糾扯是巨大而需要勇氣的.我明白婁燁那種寧可在中國被禁被罰也要出國參展,在國外卻又低調以對的心情.

"華沙怎麼樣?"
"還可以."
"中國呢?"
"還可以."
"你女友呢?"
"在遙遠的地方."
"在中國嗎?"
"我們現在,又在什麼地方呢?"

--電影"頤和園"中,男主角周偉流亡德國時與國外友人的一段對話.

由於阿PO的關係,我希望再看看中國第五及六代導演的相關論述.中國五代導演多半經歷文革勞改,六代導演的烙印正是六四.這使我對於五六代導演感到巨大好奇.因為"頤和園"讓我巨大震動,我無法想像,當晚曾經參與,目睹六四事件的人們,究竟是如何走過這二十年的歲月?沒錯,六四事件近二十年後,婁燁才拍出這部電影.而中國仍舊對他做出懲罰.

之前阿PO在推上說她喜歡北島,我說我喜歡顧城.而從這細微的詩文喜好中已可窺出性格差異.北島熱血,顧城夢幻...其實和阿PO並不熟,但從交流裡我又看見另一個世界.看完電影,我看中國所有人事物的眼光都不會再一樣了.就像顧城海子等人的死...以前看過一些隱晦說法都不確定.阿PO說的第六代導演我只看過張揚一部片子.因為那時中國剛開放兩岸旅遊,我憑著新鮮好奇在路邊買了一張VCD.電影看完覺得又怪又壓抑,現在我知道為什麼了.當然究其原因不一定如我所想,但我多了一層理解.

而知道婁燁也是因為"蘇州河".這部片令他打開國際知名度,也成為他首部在中國被禁演的電影."蘇州河"由德國出資,"頤和園"則由法國出資.兩部片都被禁.所以優秀的人才首先要符合"國家認定"才得見天日.但心裡有話,終究有朝一日也要說出來的.心靈上的流亡,不知何時才有終點.

導演婁燁當年帶著男女演員郭曉冬,郝蕾一同走上坎城影展的紅毯:付出的代價是五年不得從事電影工作.


我挺喜歡這段的安排與剪輯,女主角莫名囈語後,六四揭幕.我也很喜歡婁燁對於學運/愛情/歷史/生活之間做的巧妙串連.女主角六四那晚瘋狂尋找男友卻不得,最後只留一句:"我不想讀書了,我要回家!",很切合現實狀況同時暗喻/喑諷了"知識何用"這件事.


男女主角在片中熱戀時場景之一.


搜尋過程發現Alternative Film Guide這個BLOG,提及本片時放了一張照片,和電影裡李緹墜樓的場景很像.眾人聚在頂樓聊時,李緹坐在天台上,仰望著天上飛去的鴿子.當年余紅與周偉分手時,她見余紅一人在頂樓走曾衝動上樓抓住她,怕她自殺,兩人甚至相擁而泣.如今她卻選擇一樣的方式自我了結,意義卻大不相同.她抬頭望著天空的鴿子,又望了面前的周偉一眼,便往後一倒,墬下樓去.她的死亡是來自於心靈無盡的流亡,也是對中國終極政權的絕望.

*我覺得導演婁燁以愛情故事出發(或包裝)真是很高明的設計.余紅說:"我要和你分手,因為我離不開你."李緹則說她不讓任何人愛她,因為她不想傷害別人.她認為愛情像是心裡的疤,結了疤就不再有愛情.這兩種戀愛觀不也正直接呼應了她們對於國家/家鄉/民族的看法嗎?

**文中提及的阿PO個人小介(引用自她著作"看不見的北京:不同世界 不同夢想"內介紹):阿潑,六年級生。NGO工作者。受過新聞與人類學訓練,擔任過記者、偏遠地區與發展中國家志工,關心人權與社會問題。希望藉著網路寫作與公民社會倡議的力量,讓世界更好。她的部落格:哈囉 ~ 馬凌諾斯基。推特隱私性較高,在此不附連結。

***電影的法國版預告片.


****導演婁燁對於本片的解說只是一個"發生在八九年的愛情故事".我相當能理解導演的"說法".你若看完電影就會明白,這絕對不只是一個"愛情故事".就像某網友說的,發生在一九六八年巴黎學運的愛情故事,和一九八九年北京天安門的愛情故事,怎麼可能只是愛情故事?

[相關簡介](大紀元)

婁燁是現今最具才華、國際知名度最高的中國導演之一。代表作《蘇州河》獲得多座國際大獎,接下來的作品《紫蝴蝶》、《頤和園》(Summer Palace)更紛紛入圍坎城金棕櫚,均是該年唯一入圍的華語片。他的作品充滿純粹又傷感的愛情,《蘇州河》、《頤和園》並遭大陸禁演,是個十足的地下導演。

婁燁1965年3月出生於上海,1989年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畢業。為中國第六代電影導演的代表人物之一,同期的有張元,姜文,和賈樟柯。2000年在德國資助下拍攝完成的《蘇州河》由周迅主演,是婁燁驚豔國際大放異彩的代表作,得到了鹿特丹影展最佳影片、巴黎影展最佳女主角、評審團大獎,卻在中國被禁演,讓《蘇州河》成為一部無法正式上映的地下電影。

他的下一部作品《紫蝴蝶》是由章子怡主演的大製作電影,為2003年唯一入圍坎城影展的華語片,以中日戰爭背景的戰爭愛情電影,通過了中國電影審查並且順利上映。

新片《頤和園》由法國投資,是2006年唯一入圍本屆坎城影展競賽片的華語片,也是唯一的亞洲影片。本片由郝蕾和郭曉冬主演,前後歷經十五年和六個城市的廣闊時空,描繪兩個大學生跨越時間和空間的愛情遷徙和精神流浪。被問到在愛情電影中為何放入這些政治背景,婁燁說:「因為 1989年時,我正在大學談戀愛,後來我也曾在柏林談戀愛。」

影評一片叫好的《頤和園》,在中國卻慘遭和《蘇州河》一樣的命運,由於未經批準擅自參展,且內容涉及六四天安門事件,讓《頤和園》遭受封殺禁演命運,婁燁被中國勒令五年不得拍片,他又再度回到了地下。然而他的才華已備受國際肯定,法國全力贊助他最新作品。

談到他目前正在籌備的《Bitch》,婁燁說:「這是一部關於愛的電影,當你無法面對一些愛的錯覺時,你可能會經歷煎熬,並且達到愛的反面。」愛情,一直都是婁燁最感興趣的主題,也是他拍電影的靈感泉源。

2 則留言:

阿潑 提到...

哈哈,應該不是聽甚麼音樂,看甚麼電影,我小時候也聽小虎隊跟空中補給啊,我也愛看好萊塢電影低。

只是還蠻巧的是,我第一次去中國,昆明,電影院播放的是賈樟柯的三峽好人,還有張揚的落葉歸根。等我再回到昆明,只剩落葉歸根了,我一看大為驚艷。但我有買三峽好人dvd回家。所以我才開始注意這些導演的作品。

其實更早之前,在我瘋狂看電影的時代,就看過[藍宇],這是我看過第一部以六四為背景的電影。當年在金馬獎上得很多獎啊,我超愛劉燁的:P

所以我看了很多中國的影劇,而那些都讓我感覺到跟之前認識的不同。所以我特別好奇。我們很容易知道西方看事情的角度是甚麼,但不太知道中國看事情的角度是甚麼。

然後回到張藝謀跟陳凱歌,其實他們也很了不起,他們拍那種中國很底層人文關懷的電影出身,人文性很強,也是將中國電影推上世界舞台的重要人物。只是他們也承擔太大壓力,於是就只能拍"大片"。而這樣的電影,是一般觀眾比較能接受的觀點,或者也習慣了。

梅蘭芳還不錯看啊,其實。就是找黎明演不太好而已:P

其實我也很喜歡海子,我喜歡那種比較強烈的詩,節奏感強一些。詩裡塞很多意識,會讓我覺得很"超值"
XD

C 提到...

首先感謝阿PO的長篇留言,大概是本誌最長留言吧!

關於張陳兩人,我後來想想我也太暴衝了一點.如妳所提,他們早期也是從底層關懷的電影出發.我確實應該再多看看中國電影一些論述及分析.只能說,我對這部電影太有FU了~~

至於音樂及電影的喜好...等等,是我自己的生活歷程及週遭朋友經驗,一時有感而發.

但張陳部份確實誇張,所以我還是把文字刪修一下好了:)

social network 社群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