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曾獲新聞台推薦閱讀,為新聞台時期舊作。導演鄭文堂近年亦有新作,資料未再更新,請自行查詢。
導演:鄭文堂
主要演員:戴立忍、范瑞君、瓢蟲合唱團、1976合唱團等。
剛剛在公視看了鄭文堂導演的作品「浮華淡水」,這部戲是河川三部曲其中之一(另外兩部是「蘭陽溪少年」及「濁水溪的契約」)。他的作品「夢幻部落」才在本屆威尼斯影展大放異彩。而這部作品也曾入圍2000年台北電影獎「獨立創作作品競賽」劇情類最佳影片。
看的過程很有趣。由於這部作品的題材帶有深度的反芻及自省性,所以看得有些許不耐(因為你會同時被導演逼得去跟著反芻及自省)。在這不耐的情緒摩擦之間,因為拒絕面對自我深處的挖掘-我選擇逃避-我如同機械般的重覆按選台器的動作。然後我發現某台在播鄭伊健的古惑仔系列。某台則被唱片公司買下時段在播超脫合唱團(nirvana)的電視特輯(最近發了精選)。我心裡對這樣的情況感到有點滑稽。因為我們那既高尚而又低下的生活不就是如此嗎?在崇高的理想與奢華的現實中掙扎,而這也是「浮華淡水」的命題。
在「浮華淡水」裡頭,女主角藉由創作的小說裡投射出自己心靈深處的不安及侷限;由於價值觀的不同,她將男友推離了自己的身邊。她的男友阿道是個懷才不遇的創作歌手。她崇拜他支持他,希望他持續創作他那雖然沒什麼人賞識但是她覺得是最好(?)的音樂。而經過生活的拖磨,阿道對自己恃以為傲的音樂才華似乎也漸漸失去信心。他不再堅持理想。阿道就在女主角對他的期許/自我的認同,及他的自我懷疑/現實壓力中擺蕩與拉扯,而這段感情也在兩人價值觀產生嚴重歧異之下漸行漸遠。
在這部約莫九十分鐘的劇裡,導演採用了多層面的敘述方式及交錯解構式的視覺語言。女主角和她筆下的人物因此開始交疊,現實與虛幻在戲劇裡頭也交相上演。創作其實多少都帶有一些自我療傷的成份。而女主角就是這樣的情形。她藉由知名女作家吳青美的感情世界來安慰自己受創的情感。吳青美(范瑞君飾)因為一段逝去的戀情進了精神療養院。而主因正是為了一個男人陳健一(戴立忍飾)。男人相信理想,追尋他心中的烏托邦。而吳青美則自認她需要的不過是一個浮華的世界。
其實看見這樣一個題材,心中不太能引起共鳴。也許主角的一些情況我們都遭遇過,他們的問題我們一樣也在發生,可正是因為這樣,在看戲的過程裡我一直無法專心。總會想起曾經在一起的,那些又遠又近的朋友們。這部作品所探討的問題其實正是我們現實生活最大的難題。
在現實世界裡,我們彷如居住於鐵籠裡的困獸,無從掙扎無從反抗。透過鐵條裡望見支離破碎的藍天,總冀盼自己有朝一日能掙破這鐵籠展翅飛翔。但有時我們走出去才發現,原來天不是這樣藍,花也不是這樣香。河流沒有我們想像中那樣乾淨,星星也不是這麼明亮。於是,我們只好再默默走回牢籠裡。默默安居於室。從此安於做一隻安份守己的,獸。
只是在深夜裡,眼睛總捨不得閉上。因為只要一閉上,你心裡就會浮現那萬里無雲的天,看見那一望無際的草原,聞到那濃烈卻也清淡的花香,甚至摸到那高不可攀的星星和月亮。而這時,你身邊的那個人會問你:你怎麼還不睡呢?這麼晚了。然後,你會告訴他:哦。沒什麼,只是在想一些事情。
也許是不想再重覆彼此爭執撕裂的過程,你選擇靜靜睡去。
戲的最後,女主角為她創作的小說下了句結語。「幻影中也有真實」(不太確定,若有網友知道還請告知)。
這部戲太真實囉,所以看得有點痛苦。太貼近一件事,你就會看不清楚事情的全貌。有時候生活還是要有一點朦朦朧朧的距離較好。
我覺得這部戲所描述的範圍樣本其實侷限性頗大:例如人物的職業都在作家,記者,歌手等。也因此劇中充斥反思及近似喃喃的囈語。值得一提的是瓢蟲及1976都有參與這部作品的演出。(carrie2046::2002/12/09)
圖片來源:公視
延伸聯結:公視官方網站
4 則留言:
我也很喜歡鄭文堂的東西
也許更喜歡那像名信短卻令人感動的詩景吧
比較可惜的是,
我還沒看過他大銀幕的作品哩.
from 雷朵
我瞄過這部電影,印象中五分鐘就轉台了,因為我住淡水的經驗和這電影離得很遠。卻也因為它的主題記得這部電影。
17~20歲,我個人私密的淡水年少時光,
決談不上甜美,確有許多值得記憶。
我每次去淡水都覺得挺不錯的
有著市區很難見到的景色
還有淡水八景不是嗎
現在還多了漁人碼頭
歌手們挺愛去辦活動:)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