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16日

空虛與異化,文青與憤青

很多學問或者現象到最後都會符碼化。變成文青身上的一種招牌。村上春樹很明顯。符號與符號臭味相投物以類聚。有時候我也懷疑自己。年輕時跑去到處亂繳費上課,上了一堂易智言。他放安東尼奧尼的blow up。問大家覺得如何。那時我好年輕。也犯了年輕人的臭毛病。現在想來還覺幼稚無比。那時只看懂大概。人生還在青春的頂峰,怎能明白那些深沉的消融。

日前和C聊起電影,推薦他去看蘇菲亞科波拉的somewhere(我的等級只到近代。最老的電影也只到日前特地找來看的「計程車司機」和「畢業生」)。超空虛的。我和C說我超愛空虛的電影,就是那種看完很想死的電影(拜託空虛的人快來和我交朋友XD)。後來C推薦柏格曼和安東尼奧尼。哇靠。一聽都空虛到爆!!!我最喜歡的一本書就是卡繆的異鄉人,希望也有這種等級可以喜愛的電影。C簡單講了柏格曼的「野草莓」、「處女之泉」、「假面」,還有安東尼奧尼的「情事」、「夜」、「慾海含羞花」等等。拜託!!!不就都是我的菜!!!

就醬。我要來看超超空虛的電影了。歐耶。然後google一下「慾海含羞花」,腰瘦喔,海報幹嘛做那麼美啦。而且,好性感喔。朋友說這導演愛用俊男美女。好像是厚。這樣不是很好嗎。(咦)





然後,和朋友A天天以文青和憤青取笑攻擊對方。正確來講,是憐憫對方吧(馬的我怎麼想到這麼適當的形容詞~~)。某天他說某星級大飯店的餐點精緻好吃,我忍不住說「還不快點衝!你千萬不要再踏上憤青之路!我是來不及了。但你前程大好。拜託你一定要立志變成郭台銘。拜託拜託。」他說「妳現在知道我每天看著妳都想對妳說的話了厚。」(!!!)

2012/6/17 12:00 update:凌晨先看完了「慾海含羞花」(Eclipse1962)。電影想法就不說了,說不完。

片尾那七分鐘的五十八個鏡頭!

我還能說什麼!!!導演自己的說法是:

「所有情感的消蝕。」

出處:林則良「慾海含羞花」)太經典了~~~想看看他人想法,隨意點進百度,結果,我笑了。

真是全民共筆的時代啊。網民拿王菲的歌詞來比喻Eclipse1962的女主角表演。好後設啊。「她的眼神和表情把那种孤独而冷漠,空虚而自怜的心态表达得非常传神。那种如影随形的怀疑和冷漠,就象王菲的歌中所唱:嘴唇还没张开来已经互相伤害/回忆还没变黑白已经置身事外」

然後一時好奇卡繆和安東尼奧尼的出生年份又查了一下,

原來卡繆和安東尼奧尼竟然只差一歲欸。那一代人究竟是在空虛什麼啊。

但我想。每代人都有每代的空虛吧。空虛是一種人類的自省能力。

安東尼奧尼(以下轉自維基)

(網路時代我究竟還轉什麼轉?存哪裡不都一樣?)

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出生在義大利北方艾米利亞-羅馬涅的歷史名城費拉拉。1935年,在波隆那大學取得經濟學學位之後,他開始為費拉拉地方報紙《Il Corriere Padano》寫作,成為電影記者。

1940年安東尼奧尼搬至羅馬,為雜誌《電影》(Cinema)工作。該雜誌是官方法西斯主義的電影刊物,由貝尼托·墨索里尼的兒子Vittorio主編。而安東尼奧尼在數月之後就被開除。之後他進入羅馬電影實驗中心(The Centro Sperimentale di Cinematografia)去學習電影技術。

1942年,他與羅伯托·羅塞里尼(Roberto Rossellini)合作寫出《飛行員的歸來》(Un pilota ritorna)的劇本,也在Enrico Fulchignoni的電影《I due Foscari》之中擔任助理導演。1943年,安東尼奧尼去法國協助馬賽爾·卡爾內拍攝《夜來惡魔》(Les Visiteurs du soir,又譯為《夜間訪客》或《夜間來客》)。安東尼奧尼在1940年代開始拍攝短片,《波河的人們》(Gente del Po)是說在波河貧窮漁夫的故事(安東尼奧尼自1943年到1947年在波河工作)。這些短片是新寫實主義(Neorealism)的風格,有著對當地居民的生活作半紀錄片的研究。

然而,安東尼奧尼的第一部長片《愛情編年史》(Cronaca di un amore,又譯為《愛情紀錄》、《愛情故事》、《愛的故事》、《愛情紀事錄》或《某種愛的記錄》,1950年)藉由描寫中產階級而逃脫了新寫實主義。他繼續創作一系列的影片:《失敗者》(I Vinti,1953年),是敘說在不同國家(法國、義大利與英國)所發生的青少年犯罪系列故事;《不戴茶花的茶花女》(La Signora senza camelie,1953年)描述一個年輕的電影明星與她的墮落;以及《女朋友》(Le Amiche,1955年)敘述都靈的中產階級婦女。《公路之王》(Il Grido,又譯為《喊叫》、《流浪者》、《吶喊》,1957年 )重新回到工人階級的故事,敘述一個工廠的工人和他的女兒。每一個故事都與社會異化(social alienation)相關。

在電影《女朋友》(Le Amiche)之中,安東尼奧尼實驗了原創的新風格:他放棄了傳統的敘事手法,而以一系列表面上無關連的事件來表現,並大量運用長鏡頭。

這樣慢步調的風格很可能讓人感到沮喪並失去往前的動力。然而安東尼奧尼在作品《情事》(L'Avventura,又譯為《奇遇》或是《迷情》,1960年)之中回歸到這樣的風格,也使他第一次在國際上聞名。雖然這部影片在坎城影展毀譽參半,但是這部影片在全世界的藝術電影院受到相當大的歡迎。1962年,英國的《視與聽》(Sight & Sound)雜誌將《情事》列為影史上十大佳片的第二名。 

安東尼奧尼接著拍了《夜》(La Notte,1961年 )與《蝕》(L'Eclisse,又譯為《慾海含羞花》,1962年)。由於這三部影片風格類似,而且都是討論關於人類在現代世界的異化,所以通常被合稱為是「疏離(愛情)三部曲」。刻畫現代人因缺乏有效溝通而苦悶、孤獨,轉而尋求愛情以寄託心靈。但往往不得慰藉,反而再度因無形的隔閡之墻而愛情挫敗,陷入絕望與更深沉的孤獨中。

因此,安東尼奧尼電影當中循環的主題之一,就是忍受倦怠(ennui)的主角們的生活除了聲色之娛的滿足或物質財富的追求之外,皆空虛且毫無目標。電影史家大衛·鮑得威爾(David Bordwell)寫說,在安東尼奧尼的電影中,假期、派對、以及藝術的消遣追求,都無法掩飾主角目標與情感的缺乏。性行為是隨意的誘惑,且主角不惜任何代價地追求財富。

安東尼奧尼的電影傾向於省略情節與對話,且大部分的時間都花費在徘徊特定的境景,例如在《過客》(Professione: reporter,1975年) 中十分鐘的長鏡頭,或者在《慾海含羞花》(L'Eclisse,1962年)中莫妮卡·維蒂(Monica Vitti)好奇地瞪著電子看板,搭配著環境音與電路噹啷聲。

安東尼奧尼的簡約風格與無目的的角色並不被所有的評論者所欣賞。英格瑪·伯格曼曾說他欣賞一部分安東尼奧尼的電影包括《春光乍現》與《夜》,因為影片中不帶感情且有時帶有朦朧的特質,然而當他覺得安東尼奧尼的其他電影很無聊,並說他不了解為什麼安東尼奧尼這麼受尊敬

沒有留言:

social network 社群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