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9日

「我唱我看到的世界」



最近心情很暴走。有時不太想在BLOG放暴走的東西。因為人生走到某個年紀,「憤怒」這件事情已經不是能點起燎原之火的火柴棒,而是提醒自己多無能而已。年輕的生命有對世界憤怒的權力,因為初生之犢確實有本錢有夢想去闖蕩。但到了人生某個階段,你發現自己對於社會機器或整個體制毫無撼動之力,也許我們該做的是尋找另一種突圍的方式。

不過BLOG這裡原本就是我記錄自我囈語之處(從2003﹣2005年左右開始),所以任何書寫都是寫給我自己(或不經意逛進來的朋友)閱讀(或交流)而已。只是近年逐漸社群化、公開化,有時寫在BLOG書寫不再是那樣純粹屬於自己。公民意識興起,連帶使公共議題能突破傳統守門人限制、逐漸奪回多一點的話語權、而不再是由強勢媒體掌控,回歸由人民來做主。相較之下,私人囈語之BLOG還真讓人不好意思。

說起來和整個時代社會氛圍變化也有關係。很有趣。因為網路的普及化,反倒促使網路成為現實生活裡另一道出口、另一處能集結眾人之力去推倒現實的牆。極權國家是最好的例子。封鎖集權的政治環境和強調自由的網路生態格格不入,民眾卻能利用網路力量衝撞引發真實革命。日前的中東茉莉花革命是一例。

網路生態及影響大概是社會學領域範疇,我還是回歸自己興趣。

最近發現幾本書很教人興奮,在此一併推薦。


http://www.sudu.cc/front/bin/ptdetail.phtml?Part=3070000092

首先是四月的INK雜誌。本期特地企劃了BOB DYLAN專題。這次演唱會我期望看到在網路上看到更多討論。很可惜,沒有。或許他的聽眾已老,不是在網路上活躍的族群(?)。總之這場演唱會的靜默開始,靜默結束,讓我相當失望。一個國家把美術館、博物館放在城市或鄉野是不同思維,顯示當局對於藝術文化的態度;同樣的,一場BOB DYLAN經典演唱會在這個社會能引發多少漣漪,也同樣顯示這個社會對於文化的重視(或體認)有多少,高度在哪裡。可惜目前是:沒有。

所以我更要推薦本期INK雜誌。儘管是很輕薄的企劃(六十頁),但是也能讀到一些內容。至少客席總編訪問胡德夫老師,其中提到幾項重點,對我仍然很有啟發。例如胡德夫老師說,「我唱我看到的世界」﹣﹣很諷刺,這是多麼簡單的常識和體認。但這是我們當代一輩最常遇到的盲點(這件事在幾年前駱以軍老師一場課堂上便聽他談過,該演講內容亦是我近日合作書籍內容之一)。

感人的是雜誌社將部份內文已做成線上閱讀版,大家可以立刻閱讀。

這兩天我在推特上持續發出疑問,為何沒人關心BOB DYLAN來台這件事。一位年輕推友回答我:「我對過氣老人演唱會一點興趣都沒有,也產生不起共鳴,人真的要服老啊。」這就是我們這輩年輕人的生活。對BOB DYLAN的想法是「過氣」,這真讓人不寒而慄。何謂「經典」?何謂「過氣」?這等定義都弄不清楚還能遑論其他?但我已很滿意他「有回應」這件事,因為他是我在推特和臉書上不斷暴走關於BOB DYLAN一事、唯一有回應的「年輕人」。


另外幾本包括:


在路上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501531


飛越杜鵑窩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99562


危險關係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500556

我的書櫃放不到兩年就自體崩塌。我目前最大願望是快點找到一間很空曠的大房間,想法子把所有的書放在安穩(?)且永不崩塌之處。

註1:
本文完全無置入行銷成份,雜誌已於日前購入,其他幾本是我自己感興趣。「在路上」一書我之前早已買過簡體版,但繁體中文版是我喜愛的譯者操刀,所以可能還是會買(我讀到最愛的第一本中文譯作「西蒙波娃的美國紀行」是同一位譯者作品,從此對譯者較注意,也是圈內相當有名的人物﹣﹣別問我哪個圈子,我也無法回答)。其他幾本待會兒出門也許就會去買。

註2:
晚上我會在這裡,有興趣的朋友歡迎來玩。上一回場子突然爆滿,今晚應該也是。所以大家來了可能也找不到我。哈。

註3:
近日逐漸有春夏的溫度了,立刻把日前買的TEE都拿出來穿上。然後發現即便是男生的S號,女生穿都很不適宜。只要差一寸就差很多。本文最上方照片:我所購買的數件Jim Jarmusch的其中一件。

沒有留言:

social network 社群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