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4月27日

[movie] The Passion of The Christ

 最近有線頻道有很多好看電影。
 關於Mel Gibson執導的電影「受難記」(The Passion of The Christ),我對於天主教,基督教及聖經等傳說或典故都沒有了解,偶爾有一點點好奇。看完電影,對於這些卻更想深究。我對於這些宗教的認識僅止於小時候上過基督教的幼稚園,及每次用餐前及入睡前的祈禱,而這些習慣從我有了意識之後就漸漸消失了(何時/何謂有意識?)。
 在1999年跟團去義大利時,不免跟著去了梵諦崗。對於宗教完全陌生的人來說,不免有點可惜及浪費。不過事情總是這樣,人不可能面面俱到博學到完美的程度。當年團裡有幾個建築系的學生,後來還在羅馬脫隊去找朋友了。
 當時電影引起爭議的部份是暴力及血腥,我在有線頻道看的版本還是剪輯後的。這些血腥及暴力都是僅止於較感官的層面,而令我比較震撼的是,電影裡有些我以為較戲劇(或煽情)的處理,原來竟然都是完完全全有所本。例如:
 1)耶穌扛十字架時跌倒三次。
 2)有一名女子上前遞水給耶穌,並拿布巾請耶穌拭汗拭血。
 3)耶穌死後士兵以矛槍刺進耶穌身體,以證明死亡。
 關於這些部份不勝枚舉,而原來這些都來自於十四站苦路默想

 記得有人說過,撇開宗教信仰的問題,聖經其實也是一本很好的讀物。而我覺得Mel Gibson這部電影真是太成功了,因為電影讓我繼續深究下去之後,我發現果真如此。現在不管接觸到什麼想法都會聯想到聖經。在查找資料時讀到讓我噴淚的一段話。那是當耶穌復活後,有一位門徒不相信耶穌死而復生,他說除非讓他以手指伸進耶穌手心被釘上十字架留下的洞,伸進當時耶穌被刺以證明死亡時身體留下的洞他才相信。後來耶穌對這位門徒說:你看見我才信我,那還沒看見便信我的人有福了。
 
 英文小常識
 片商在翻譯這部片名時不知是有意或無意,嚴重地誤解了Passion的意思。passion的p若為小寫,確實為激情,熱情之意。但是若為大寫P,則是受難之意。中文片名翻成受難記:最後的激情,實在是有點不知所云。
 關於這部份,基督論壇報的記者李容珍做過相關報導:
 [Passion是專有名詞]
 「耶穌受難」(Passion)是人類歷史上獨一無二的大事,在正式的英文(formal English)裡,應該是要大寫的Passion﹔其相關用語還有Passion Week「受難週」,Passion play「受難劇」。而最著名的應該是「音樂之父」巴哈的名曲,根據馬太福音所寫成的「馬太受難曲」(Matthew Passion)(全文可點此處)。

 延伸聯結
 十四站苦路默想 陳韻琳企畫整理
 (內文圖片所繪為耶穌跌倒情景,亦引用自此處。)

2 則留言:

C 提到...

今天和朋友s碰面
聊起這部電影給我的震撼

我說
聖經給我的感覺和瓊瑤小說很像
就是很熱血的同時又很搞笑
一面覺得天啊這麼煽情有沒搞錯
但一面覺得哦麥尷我被感動到了

對於耶穌及聖經感到深深好奇
但對於宗教信仰仍舊戒慎恐懼

C 提到...

再來就是可以明白何謂
最後的晚餐
五餅二魚之類的東西
實在太酷了

然後也是另一引領進西洋藝術的管道

像達文西密碼一直看不下去
(我恨字多我不愛唸書)
但看電影預告片剪接
咦有耶穌的畫耶

哦麥尷戳到死穴

social network 社群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