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31日

重建就是這代人對未來的想像

重建就是這代人對未來的想像—訪建築師謝英俊 訪問與整理╱張釗維 破報復刊512期

...1999年台灣921大地震後沒幾天,謝英俊就來到了震中附近的日月潭邵族部落訪查。這是台灣少數民族裡頭人口非常少的一個族群,只有數百人;他們的生活空間都震垮了,族群與文化面臨嚴重的滅絕危機。謝英俊當下把自己的建築師事務所從百多公里外的城鎮搬到這裡,成立「第三建築工作室」,開始捲起袖子跟族人一起重建家園。

邵族社區的重建成果斐然。竹子蓋的房子簡單而便宜,但不失高雅大方,也符合族人原有的生活習慣與空間材質。到今天,謝英俊跟邵族人一起過了九個年頭,這期間,他把邵族重建經驗擴展到其他地區,包括周邊的漢人與原住民部落,更遠的台灣東北角的宜蘭,南邊的美濃等等。屋型千變萬化,但原理都是一樣的:施工簡易、材料環保、外型美觀,並且鼓勵社區居民一起協力造屋。對他來說,這過程不僅是房子的重建,更是人際、文化與經濟紐帶的重建。

近幾年來,他在河北定縣、河南蘭考以及安徽南塘繼續發展他的想法與實踐,獲得不少知識界與NGO的關注與討論,媒體也多所報導。

這個訪問是透過網路進行的;當我撥給他時,他正在日月潭邊的工作室裡跟助理們開會,急切地為四川災區設計緊急需要的住所空間。他說,「我們都有美好的想像,那就是,把房子蓋好。」

底下的訪問內容,以謝英俊第一人稱進行敘述。

生態災難的來臨


我目前是透過網路報導來瞭解四川災區的現況。我的看法大致是,這次災區很多在山區,跟台灣1999年的921地震很像,但規模大太多,範圍更大。很多的小鄉鎮都被土石淹掉,但如果對地震稍微有認識的人,大概都會避免這類危險區域。但在四川災區,可能是歷史的因素、人們對地震的健忘,以及近期經濟發展往山區的速度太快,超限利用,對環境的敏感度不夠,因此造成很大的災難。

另外就是地震之後,山體搖鬆所產生的後果,有泥石流、地質災害、洪水等等,除了少數專家之外,一般人都不太有這方面的認識。這些後續的災害會是無法想像的嚴重,泥石流持續沖刷下來,沿河的堤防會完全失效,進而威脅成都平原。

同樣的狀況也發生在台灣921之後,幾乎無解。台灣大甲溪的河床因為颱風過後泥石的累積,升高了二十幾公尺,一個小時之內攔砂壩被填平;平常的涓涓小溪變成寬闊的大河。這樣的地質變動超出大部分人的想像,並且範圍會很廣。到今天,台灣橫貫中部高山地帶的公路還無法完全修復,因為山體是鬆的,隨時會崩塌;這是自然的現象。而四川災區的情況會更嚴重,維生系統整個改變,生產、企業、農業都無法繼續,礦廠得被放棄,不是只有蓋房子的問題。

因此災民在當地的生產跟居住會有困難,無法原地重建,可能上百萬人要永久地遷移,這超出人類既有的經驗,比三峽水庫的移民工程還要龐大跟複雜。


在這種情況下,一般災區的重建還好,但是重災區的重建要仔細評估,時間會很長,難度特別高。

幾個災區重建的比較

從台灣921災後的經驗當中,可以看出四川災後的重建線索與難度。新奧奧良的重建比較是在社會問題的解決上,至今尚無法克服;房屋還是小事。南亞海嘯方面,大部分可以原地重建,同時多半是農業,回復比較快。

四川的重建經驗會是全新的局面,這已經是生態等級的重建,不只是生計或房屋的重建。如果要移民,就像是生態移民的狀況。

再加上,震中附近是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在生計問題之外,文化與族群聚落的滅絕是最大的威脅,處理這種問題需要特別細緻,在台灣也是一樣。我們在日月潭邊的邵族社區蹲點已經九年,我們很清楚文化的重建是高難度的。他們的文化是依附在生活與環境裡頭,少了生活平台的依託,文化就會是虛假的、樣板化的。


今天,龐大的財經力量投入四川災區,對於少數民族的文化與生活平台會是很大的挑戰,這是一個很大的課題,必須面對。

家屋重建的要點


重建是百年大計,如果做得粗糙,會是另一種破壞。在南亞海嘯災區,如果是大的慈善單位進行重建,蓋出來的房子千篇一律都是規格化的標準房。因為他們為了求效率,使用的只是少數幾套設計圖,很有效率,但很粗糙,沒有辦法因地制宜。

在台灣,政府對家屋重建的投入是間接的,比較是資本主義的模式;透過補貼、利息優惠,由銀行來支持重建,而不是由政府主動蓋房。模式跟中國大陸不太一樣。在大陸,因為這類的機制還不太成熟,政府就必須直接介入。要注意的是,如何因地制宜,避免流於標準化、一體化。

另外一點是,其實,重建本身就是一個生產活動,這裡頭需要多少勞動力、提供多少就業機會?災民自己是否有機會參與在其中?在台灣,重建多半被大的承包商、包工頭給壟斷了,災民只是等著接收房子。只有我們是讓災民能夠參與到重建的生產過程。

如果四川災區的重建施工過程讓災民可以參與,那他們至少有一兩年的工作收入與生活來源,這可以作為他們農業損失的過渡期,而不是讓他們坐等救濟金。

在建築專業領域,從日月潭邵族社區的經驗開始,我們的設計就一直是可以讓居民參與的,並且是環保的綠色建築。災區的重建通常是大量而快速,生態環保的問題就容易被忽略。但,蓋房子是百年大計,要有一百年的眼光。

災難也是一個機會,重建就是在呈現我們這一代人對未來的想像,及其結果。
想像通常會很美好,但實際結果可以做多少?台灣的重建有許多的挫折,希望四川的重建不要重蹈覆轍。

重建農村社區的價值


台灣90年代的社區總體營造對921災區的重建有大規模參與。「社區」這個概念,基本上是城市裡的中產階級跟知識份子對於災區或農村的想像;或許這是二十世紀末左翼運動在全球範圍內式微之後,往城市的一種概念轉進。

在城市化、都市化、現代化過程當中,知識份子與中產階級企圖從社區的經營來重建人與社會的連帶,以避免同住一棟公寓裡卻老死不相往來,人際關係被社會機制切斷的狀況發生。但是在鄉村,這種人與社會的連帶並不缺。當災難發生,知識份子與中產階級把自己的「社區」想像帶進鄉村,他們投射的多半是自己缺失的東西,但要如何跟具體現實結合?這是高難度的。

但如果這方面的技巧跟經驗處理得當,就能夠從鄉村發展出新的價值體系,形成運動,像日本的造町運動,就是大家津津樂道的;在生產跟生活上都可以重新建立可能性,農村的價值與社區的價值重新被認可跟肯定。


這一點對現在的中國大陸特別重要。今天大家都要離農、離開鄉村,農村的價值崩解了;在都市中產階級的生活裡,對農村的印象只有「農家樂」。如何以農村為基地來重建新價值、重建城鄉的平衡關係?讓災區的農村可以保有自主性與社區意識?這些問題也是台灣921災後重建的一個重點,但不見得都成功。

現階段的準備工作


...災區重建不僅僅是建築技術問題,更是政治、經濟與文化上面的問題,需要更多更細緻的作為與投入。比方說,在震中附近有許多歷史古跡跟民族文化的痕跡,必須要結合人類學、歷史學、生態學等方方面面的觀點,才有可能比較周全。

謝英俊建築師與第三建築工作室http://www.atelier-3.com/mediawiki/index.php/Main_Page

*本文轉貼自破報,經過我重新以紅色摘點並擷取編輯.(全文link)

沒有留言:

social network 社群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