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9月13日

[books] note:幽暗的林蔭道

幽暗的林蔭道

作者/ 伊凡布寧
編/譯者/ 鄢定嘉
出版社/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媒體推薦

【95年1月、2月好讀推薦】一九三三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布寧最膾炙人口的短篇小說集。承襲舊俄寫實主義傳統的文風,以纖細的情感與充滿戲劇性的情節,道盡人間愛情的各種面貌:救贖之愛、憐憫之情與青春之戀;愛與死是貫穿全書的主題,作者「唯有死亡,才能讓真正的愛永恆」的基調亦不時出現。豐富的情感,幽遠的意境,是布寧自認一生當中最好的作品。

內容簡介

◎首位俄國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精華作品集

 布寧的短篇小說集《幽暗的林蔭道》收錄作家一九三七年至一九四五年的創作。這段期間布寧飽受生活匱乏之苦,寫作成為他生活中唯一的樂趣。

 小說集的標題「幽暗的林蔭道」出自十九世紀俄國詩人歐加廖夫(Ogarev)的抒情詩《平凡的故事》:「薔薇處處紅似火,林蔭幽徑影深深……」一九三八年〈幽暗的林蔭道〉完成後,布寧也為自己的同系列作品定調:寫一部貫穿愛情主題的小說集。

 布寧的情感纖細,清晰地意識生命充滿戲劇性,因此它脆弱、不穩定。在《托爾斯泰的解脫》一文中,作家引用他在少年時期從大文豪口中聽到的兩句話:「生活中沒有幸福,只有幸福的閃光──珍視這些閃光,活在其中吧。」

 布寧認為愛情就是照亮人類生命的幸福閃光。在《戰爭與和平》中作家摘錄:「愛不知死為何物,愛就是生命。」這兩句話可以成為整部小說集的題詞,或是貫穿這本集子的主題。就如〈幽暗的林蔭道〉的女主角娜潔日達面對昔日愛人,堅定地說:「每個人的青春都會逝去,而愛情──卻是另一回事。」〈魯霞〉的敘事者二十年來都無法忘懷至愛魯霞,即使光陰荏苒,人事全非,他依舊記得那個幸福的夏天中,兩人共享的一切的細節。〈寒冷的秋天〉女主角的未婚夫戰死沙場,三十年後,她認為生命中真正擁有的只有與未婚夫離別前的那個寒冷秋夜,「其餘的一切,都是不需要的夢罷了」。

 《幽暗的林蔭道》一書可以稱為「愛情百科全書」,研究者馬利切夫將《幽暗的林蔭道》中的愛情歸類為以下幾項:原始的愛(〈訪客〉)、妓女出賣靈肉的愛(〈克拉拉小姐〉)、崇高的愛(〈娜塔莉〉)、敵對的愛(〈「薩拉托夫號」輪船〉)、絕望的愛(〈卓依卡和瓦列里婭〉)、令人喜悅陶醉的愛(〈鞦韆〉)、憐憫同情之愛(〈塔妮婭〉、〈魯霞〉、〈馬德里飯店〉、〈名片〉)等。

 此外,《幽暗的林蔭道》也是一部「愛情悲劇全書」。〈海茵莉希〉的同名女主角與前男友談判分手時,被怒火中燒的他開槍射死;〈在巴黎〉中相依為命的男女主角,卻因男主角心臟病突發而天人永隔;〈娜塔莉〉中的同名女主角和男主角的戀情眼見就要撥雲見日,娜塔莉卻因早產而驟逝。愛情對布寧而言,是巨大的幸福,但幸福總是不長久的,有時甚至只是一閃而過,繼而消失無蹤。愛與死是這部小說集的中心主題,唯有死亡,才能讓真正的情感定格,並且成為永恆。

 布寧於一九四七年四月如此評論自己的小說集:「它講述人生命中悲劇的,以及非常溫柔、美好的感覺。我認為這是我一生中最好的作品。」

作者簡介

伊凡布寧(Ivan Bunin, 1870-1953)

 1933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是首位俄國人獲得此獎者。他出生俄羅斯貴族世家(沒落的貴族啊),做過記者、圖書館員,十七歲發表第一篇詩作,便以詩歌創作開始文學生涯,後更以優美散文聞名於世。

 1901年出版的詩集《落葉》獲得俄國科學院普希金獎,後又二度獲此獎。1917年以後,布寧因不認同十月革命而流亡國外,1920年至法國定居,仍持續積極寫作,被認為是俄國第一批流亡作家中的佼佼者。布寧在俄國革命前的小說創作,主題圍繞在俄國社會,描繪日益衰敗的貴族文化及社會的陰暗面,反映時代的點點滴滴;而革命後的流亡時期,各種體裁的作品中則以中短篇小說最為出色,堪稱世界短篇上乘之列。

 布寧承襲了十九世紀俄國寫實主義大師如屠格涅夫、托爾斯泰等人的文學傳統,他的文字瑰麗,敘事細膩,情感豐富,意境幽遠,讀來回味無窮。

(轉貼自誠品網路書店。)

沒有留言:

social network 社群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