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看完許久,我百思尋求一個令我落淚的片段或場景,但迴蕩在我腦海裡的只有片末最後一句台詞:Jack, I swear!但這幕和片子很多幕一樣,都讓我既想噴淚又想苦笑,真是說不出口的一種矛盾感受。可能是現在出櫃同志太多了,無法設身處地回到1960年的美國牛仔時代。我老是在想:有必要這麼壓抑這麼苦嗎?而且兩人後來各自結婚生子又維持陳倉暗渡的關係底下,涉及的已不是同志問題,應該是人性裡的背叛,欺騙等負面因素了吧。但話說回頭還是得歸咎於當時同志的社會身份就是。
電影感人是無庸置疑的,但我想自己大概已經被那種煽情公式養壞了胃口,以致於看完之後落得自問是否年老或冷感境地。不過可以感覺到原著小說絕對會相當細緻且百轉千迴,因為許多情感的流動都是相當隱祕的。而且可以明顯感覺到電影刻意突顯出的溫和內歛走向。許多場景明明應該是激動的嘶吼及百般痛楚,但大部份都化解在雲淡風清的山光水色裡了。若說大自然對於人類有療傷之效,電影內大片的草原,山脊,綿羊,藍天,應該早已將兩位男主角的眼淚全部都洗盡了。
對於原著,我最佩服的是作者營造出斷背山這個美侖美奐而又詩意的場景。她讓兩個年輕牛仔在此處相識相戀,進而發展出超越靈魂情慾的知交之情,實在是高招。在中國文學裡常有以情寄景或以景抒情,這部小說算是經典極致。尤其斷背山擁有絕美寬廣的景緻,兩個男人不僅在此情根深種,甚至每年都回到這裡相聚,斷背山對他們而言不僅僅是幽會的場所,更是人生裡最美麗而隱晦的一處祕地。我想原著小說也相當值得一看。
延伸閱讀:
斷背山:懷俄明州故事集 Close Range
延伸聆聽:
電影原聲帶 / 斷背山
2 則留言:
from 雷朵:
這幾天李安的新聞真多。在此插一些好像跟斷背山有關,其實又不太有關的想法。
看文學改編的電影常常失望,大約是紙上的想像空間永遠比銀幕寬一點吧。(也或許是看小說時,我們自己早都當了導演把情節在腦海搬演過一遍了,自然不覺得別人會導得更好,哈!)
我多年前曾做Annie Prouix另一部名作"Shipping News"改編電影的企畫(中文片名是真情快遞),也讀完那本書。
我覺得,這位安妮女士的筆調真淡得像白開水,一本厚厚的書其實沒多少情節。同時深深佩服導演Lasse Hallstrom改編的功力,把一個超清淡的故事改得很魔幻寫實。
這個北歐導演是我心中排名好萊塢前三最有改編文學功力的人。成名作是「狗臉的歲月」,最為人知的是「濃情巧克力」。我最推薦的,則是改編美國另一個名小說家John Irving的「心塵往事」(Cider House Rules),台灣沒上片。
看過原作就知道這是一個很好卻也超級囉唆的故事,當然編劇是原來作者想必有幫助,我覺得導演完全抓到精髓,在不超過兩小時的篇幅講完數百頁的小說,交代得不疾不徐也沒犧牲掉角色的複雜性格描寫。佩服啊!
至於李安的斷背山,我應該會先看書,再考慮要不要看電影。
雷朵:
我今天下午去師大附近閑逛
向來會打折的政大書城
斷背山竟然賣光了!!
沒當過編劇所以不曉得實際改編文學作品的困擾
但兩者之間的落差肯定是會有的
文學和電影相較
後者較普羅一些
若能因此多找一些讀者重回書市
應該也是件不錯的事吧
之前新聞資料都曾提到作家安妮普露的另一篇作品就曾改編成電影
你提及後我特地在網路上找了一下資料
也才更發現這位作家特別的一面
她50歲才開始寫作
收錄斷背山的這本以懷俄明州為主
書籍介紹提到她熱愛地方歷史
收集北美許多事件資料
自己去懷俄明州旅行
參加牛仔詩會
並取真人真事入小說為靈感
紀大偉那裡就提到懷俄明當年發生過的一件同志命案
不曉得和斷背山中男主角幼時陰影是否有關
(時間好像搭不上)
再看真情快遞資料更令我驚訝
她真的是一位相當深入田野的女作家
為了這個故事寫作她一樣深入其境去居住旅遊
而勾起她寫作動機的純粹是地圖上那些莫名的地名如:Dead Man’s Cove、Seldom Come Bay、Bay of Despair、Exploit River、Plunder Beach等
她開始調查漁業相關生活背景
了解漁民漁夫的生活
而故事主角就是一個跑漁業新聞的記者
作家的寫作習慣真的是很妙的一件事
我記得幾年前在某副刊曾看過一個作家談到
環境與寫作這件事
他提到什麼樣的環境孕育出什麼的文化與作家
就像生活在熱帶島國的我們寫不出冰天雪地的故事
這其中不止是大自然的差異
還包含了多少人文底?及情感習慣
嗯
我是先被電影吸引的啦
當時看到李安帶著斷背山在威尼斯影展拿回金獅獎
報上就登了許多故事大綱
那時就覺得哇一定是很有爆發力的故事
^^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