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8日

everything about you 1 issues




取自電影《while we're young》/與內文無關


為了對抗遺忘,我們書寫。但,有時候,書寫也是為了展開遺忘。

很久沒寫字了。創作慾望跟不上求生慾望,也就慢慢消失於柴米油鹽裡了。也許是不夠愛吧。

那就讓文字回到記錄的本質。我把最不想要遺忘、卻也不得不遺忘的事情,記錄下來。因為男人希望我忘記一切。我想也應該是。原本開始就是一場遊戲,只是沒想到會一發不可收拾。誰知道呢。化學變化這種事原本也就強求不來。沒有時便無,有時你也無法硬讓它消失。因為那個當下已經發生了。

男人對這點是有意識的。他在自我介紹裡便提到了一句「當一切和愛有關,便要小心」。

網路時代改變了一切。顛覆了所有。現在一代甚至是出生在網路了。記得當年辦公室裡,一位同事新購了第一台手機(啊,說來真像歷史)。還記得那年代,就好像台北剛發出第一班捷運,那時我們感歎說「以後沒有人會約在OO了,都約在捷運站」。如此時代的眼淚不知凡幾。還記得第一次使用google,是當年一位博士班女同事S告訴我的,非常神奇的搜尋入口。接著邁入部落格(Blog),和一群台灣推友玩推特(twitter)(至今在台灣沒有風行起來),開了臉書(Facebook)帳號(當年嘲笑我使用臉書的朋友們如今瘋狂在上面曬美食曬自己)⋯⋯然後我這幾年開始使用tinder。不妨稱這是一種「大人的遊戲」。雖然不一樣的人有不同心態,但這問題原本自由心證。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今天如果翻船了不是船的問題而是人的問題。

之前買了一本德國作家Michael Nast的書《Generation Beziehhungsunfahig》,中文版名為《愛無能的世代》。作者在裡頭一篇《性飢渴與性過度》提到,他的一位男性好友在幾個月內,透過Tinder就和127位不同的女人發生性關係--不曉得是否作者有誇張的可能,但這數字倒也並非不可能--確實是性飢渴與性過度。我想起來2017年去德國科隆待了兩天,與一位德國公關公司的老闆碰面吃飯時(我還記得我們約在大教堂旁的Rimowa旗艦店門口,隔壁就是當地最有名的餐廳Fruh,隨後我們就進去吃飯)他就和我說,「我認為tinder就像你走進酒吧一樣,每個人心知肚明。只是有了tinder,你不必夜晚再去酒吧,只要打開手機滑一滑就好。」

這並非我要探討的主題。關於「網路和性」的課題寫起來又是洋洋灑灑另一篇。但我滿慶幸是自己現在這年紀遇見tinder。如果早二十年我不知自己會有什麼變化。據我自己的使用經驗,任何事情扯上性與感情,都會十分複雜。如果最後又加入金錢和誘惑,簡直無底洞。但回到單純的「交友」面來說,這確實是很好的社群管道。就像instgram和facebook,幾乎沒有不同。甚至因為多了一點情愫摻雜,關係會更為親蜜友好。當然,這又得回到「人」的部分--「識人」是網路時代頗重要的能力,特別是一切快速化的當下)。

但回到使用者來說,因為我年過四十,身心靈都相當成熟,所以寫的僅是我個人經驗。我週遭也有二十代、三十代的女孩們在使用,人人都覺叫好。或許年輕世代比我更放得開又或者遇到真愛,這種事情原本無法一概而論。就像愛情來的時候,四十歲和二十歲一樣,沒有差別。

話題扯太多了,我原本只想記錄和男人的事情。因為遇見男人之後,我的心態和故事也就大逆轉了。這些記錄也是留給自己,因為,原本相遇的那時那刻,隨著時光流逝,清晰的細節逐漸模糊了。我想,至少留個記錄給自己。

如果是自己--又為什麼要寫出來貼在這裡呢?由於這層原因,我每回都是開了頭又打住。這回也不曉得是否真會寫下去。



(和男人往來聯絡時常吵鬥嘴,某回他送了這首歌給我)

沒有留言:

social network 社群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